图书介绍

2010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新大纲200核心考点 最新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010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新大纲200核心考点 最新版
  • 阳光考研命题研究中心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9834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6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政治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10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新大纲200核心考点 最新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1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4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5

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7

六、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9

七、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0

八、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2

九、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13

十、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

十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

十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

十三、发展的实质17

十四、规律及其客观性18

十五、现象和本质18

十六、必然性和偶然性20

十七、可能性和现实性21

十八、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3

十九、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4

二十、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26

二十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7

二十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28

二十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9

二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0

二十五、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32

二十六、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33

二十七、认识的本质与结构34

二十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5

二十九、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6

三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38

三十一、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38

三十二、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9

三十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9

三十四、真理及其客观性40

三十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42

三十六、真理的具体性43

三十七、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45

三十八、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6

三十九、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48

四十、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8

四十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49

四十二、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49

四十三、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50

四十四、国家的本质和职能50

四十五、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51

四十六、社会规律及其特点52

四十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53

四十八、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4

四十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56

五十、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57

五十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59

五十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61

五十三、人的本质61

五十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63

五十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4

五十六、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64

五十七、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66

五十八、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66

五十九、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67

六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68

六十一、货币的本质和职能68

六十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70

六十三、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70

六十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70

六十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70

六十六、剩余价值率71

六十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71

六十八、超额剩余价值71

六十九、资本积累72

七十、资本有机构成72

七十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73

七十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73

七十三、垄断和竞争的关系74

七十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4

七十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75

七十六、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75

七十七、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76

七十八、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78

七十九、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78

八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79

八十一、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80

八十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81

八十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81

八十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82

毛泽东思想概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3

一、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83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85

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85

四、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87

五、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87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88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89

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90

九、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91

十、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92

十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93

十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94

十三、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95

十四、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96

十五、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98

十六、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98

十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99

十八、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101

十九、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02

二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02

二十一、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02

二十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03

二十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04

二十四、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105

二十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106

二十六、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107

二十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08

二十八、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108

二十九、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109

三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10

三十一、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110

三十二、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11

三十三、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13

三十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113

三十五、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114

三十六、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116

三十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118

三十八、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118

三十九、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119

四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120

四十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121

四十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22

四十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123

四十四、“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24

四十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25

四十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26

四十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28

四十八、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128

四十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29

五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130

五十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130

五十二、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31

五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131

五十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31

五十五、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31

五十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132

五十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33

五十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133

五十九、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34

六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35

六十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136

六十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7

六十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137

六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137

六十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39

六十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140

六十七、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42

六十八、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44

六十九、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146

七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148

七十一、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149

七十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149

七十三、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51

七十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154

七十五、尊重和保障人权155

七十六、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意义156

七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58

七十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58

七十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159

八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61

八十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61

八十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163

八十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164

八十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166

八十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1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69

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69

二、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70

三、民族意识的觉醒170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71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72

六、戊戌维新运动172

七、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73

八、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73

九、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74

十、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74

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75

十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75

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77

十四、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78

十五、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79

十六、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80

十七、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81

十八、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82

十九、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83

二十、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83

二十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84

二十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85

二十三、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86

二十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87

二十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87

二十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88

二十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89

二十八、“大跃进”及其纠正190

二十九、“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1

三十、改革开放的起步192

三十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192

三十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19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94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94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194

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95

四、世界观与人生观196

五、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196

六、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197

七、道德的功能与作用198

八、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198

九、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99

十、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0

十一、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01

十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202

十三、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202

十四、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03

十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204

十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204

十七、我国的国家制度205

十八、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2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