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金太军,张劲松,沈承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8563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973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991页
- 主题词: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1
一、问题的提出2
二、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创新9
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8
上篇 当代中国权力(治权)结构体制研究53
第一章 权力的产生和控制53
第一节 权力的内涵与特征53
一、权力的概念53
二、权力的特征56
第二节 权力的产生59
第三节 权力的控制66
第二章 党政权力结构的核心:执政党权力72
第一节 关于共产党执政权的理论72
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权力的理论72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形成过程77
第二节 党内权力“授”与“受”关系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考察85
一、列宁有关党内权力来源的理论85
二、中国共产党党内权力“授”与“受”关系的确立87
三、党内权力“授”与“受”关系的现状分析89
第三章 政权结构的中心: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93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理论及其制度形态93
一、建国前关于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理论及相关制度的形成93
二、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权力规定100
三、现行宪法对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的规定10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实现的梗阻108
一、国家权力的倾斜影响人大权力的实现108
二、代表制民主形式的不完善影响人大权力的实现120
三、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不足影响人大权力的实现122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实现路径124
一、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工作制度,充分实现人大代表的代表性124
二、充分实现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化,推行人大代表专职制125
三、逐步推行重大事项复决制126
第四章 行政权力128
第一节 行政权力的来源128
一、关于行政权力来源的主要理论129
二、我国行政权力的来源133
第二节 行政权力的扩张135
一、行政权力的特性135
二、行政权力扩张的表现形式137
三、行政权力扩张的原因141
四、行政权力扩张的效能143
第三节 行政权与执政党权力的交织与冲突144
一、执政党权力与行政权力比较分析144
二、执政权与行政权力的交织与冲突145
三、执政权与行政权力交织与冲突的原因150
第四节 执政党权力与行政权力对国家权力体系的冲击152
一、国家权力体系理论分析152
二、行政权与执政权合力对国家权力体系的冲击154
第五章 司法权力研究160
第一节 司法权力的来源160
一、司法与司法权160
二、司法公正165
第二节 司法权力的地方化及其弊端168
一、司法权力地方化的表现168
二、司法权力地方化的弊端170
三、司法权力地方化的成因171
四、克服司法权力地方化的对策173
第三节 司法权力的独立性175
一、司法独立的内涵176
二、司法权力的合理配置180
三、构建适应21世纪中国发展需要的司法权力185
第六章 民主党派参政权研究189
第一节 参政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189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189
二、参政权具有国家权力性质195
三、参政权的内容199
第二节 参政权对执政权的配合200
一、合作是长期的,即“长期共存”200
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201
三、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202
第三节 影响民主党派参政权有效实现的因素206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206
二、制度方面的因素209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因素210
第七章 权力的纵向结构215
第一节 新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演变215
第二节 我国纵向权力结构的基本形态218
一、单一制国家结构符合我国历史传统、现实要求与我国国家权力的本质219
二、我国是具有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220
第三节 我国纵向权力结构的缺陷223
一、纵向权力关系与横向权力关系矛盾突出224
二、纵向权力结构缺少有效的调控手段226
三、纵向权力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缺乏制度化与规范化228
第四节 建立中央与地方之间集分平衡的权力结构229
一、我国建立集分平衡的纵向权力结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30
二、我国建立集分平衡的纵向权力结构的路径233
第八章 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关系240
第一节 中央与一般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241
一、一般省级地方政府建制沿革241
二、一般省级地方政府组织结构242
三、中央与一般省级地方政府关系的调协243
第二节 中央与各民族自治区政府的关系256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概况256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分析257
三、中央与民族自治区政府的关系259
第三节 中央与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关系262
一、特别行政区是单一制国家结构中的特殊形式262
二、中央政府与特别行政区是一种新型的领导与服从关系264
第九章 党政关系与中央—地方关系270
第一节 执政党—中央—地方权力一体化权力结构271
一、执政党—中央—地方权力一体化权力结构的静态分析271
二、执政党—中央—地方权力一体化权力结构的动态分析273
第二节 执政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结构变迁278
一、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功能278
二、构建执政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法律框架279
下篇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权力监督研究287
第十章 权力监督制度的历史演变287
第一节 中国监督制度的历史演变287
一、中国古代监督制度的演变287
二、中国近代监督制度的演变303
第二节 西方国家监督制度的历史演变312
一、西方国家古代监督制度的演变312
二、西方国家中世纪监督制度的演变317
三、西方国家近现代的权力监督制度324
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权力监督的指导思想34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42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权力监督原则:随时撤换与罢免官员342
二、列宁的权力监督理论:人民管理制与民主监督346
三、毛泽东的监督思想:让人民来监督政府351
四、邓小平监督思想的新发展:建立党政分开的权力结构354
五、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361
第二节 当代中国权力监督的思想原则363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原则364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364
三、法治原则36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的结构与功能368
第一节 权力监督机制及其结构368
一、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368
二、权力监督体制及其运行机制369
三、权力监督机制的结构370
第二节 权力监督结构的功能378
一、权力监督主体内部结构的功能379
二、权力监督主体外部结构的功能379
三、权力监督功能实现的过程380
第三节 权力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之处382
一、监督权的配置失衡,监督主体的独立权威亟待加强383
二、监督功能部分缺损385
三、监督体系的整体功效发挥不够386
四、监督实施法制保障不足386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与政治文明的互动关系388
第一节 中国权力监督机制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基础388
一、中国权力监督机制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机制合理成分的借鉴388
二、中国权力监督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89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坚实基础390
第二节 中国权力监督机制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贡献391
一、中国权力监督机制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贡献392
二、中国权力监督机制对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的贡献402
三、中国权力监督机制对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的贡献409
第三节 权力监督主体要素与政治文明的互动关系411
一、执政党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1
二、人大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3
三、行政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4
四、监督政府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5
五、司法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6
六、纵向权力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7
七、参政党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8
八、社团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19
九、公民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20
十、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20
十一、道德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421
第十四章 执政党监督423
第一节 执政党监督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423
一、西方国家执政党监督的理论423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监督的理论427
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兴亡史的深刻教训429
四、我国执政党监督的理论与实践434
第二节 执政党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438
一、加强执政党监督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38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执政党监督制度建设444
第三节 执政党监督的性质449
一、党的政治领导与政治领导性监督450
二、党的组织领导与组织领导性监督452
三、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领导性监督454
第四节 执政党监督体系459
一、执政党对外监督459
二、执政党党内监督473
第十五章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495
第一节 人大监督的理论来源和法理依据49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权代议机构监督的理论与实践495
二、我国人大监督权的宪法演变497
第二节 人大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511
一、人大监督在我国政治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511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人大监督的指导作用514
第三节 人大监督的对象和内容518
一、人大监督的对象518
二、人大监督的内容524
第四节 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的表现及其成因531
一、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的主要表现531
二、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的成因分析533
第五节 提升人大监督权威的路径541
一、突破“议行合一”的理论禁区541
二、党内民主先行543
三、完善并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程序,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546
四、建立违宪审查制度548
五、重构公共财政的管理体制551
六、推行信任表决制552
第十六章 行政监督554
第一节 行政监督与政治文明的内在关系554
一、行政监督与政治文明的动态平衡554
二、行政监督与政治文明的互动协作558
三、强化行政监督,推进“四政”模式与政治文明建设564
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行政监督的有效性571
第二节 行政权对其他国家权力的监督580
一、中国行政权对立法权与司法权监督的原因分析582
二、中国行政权对其他国家权力监督的走向585
第三节 行政权对行政权自身的监督589
一、专门监督590
二、非专门监督606
第十七章 监督政府609
第一节 监督政府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609
一、监督政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609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监督政府的保障614
第二节 中国监督政府体系的特征619
一、中国权力监督制度的建立619
二、中国监督政府体系的特点621
第三节 中国监督政府体系及其运行中的问题624
一、监督政府的若干主体缺乏应有的权威624
二、执政党重视对政府具体工作的领导,忽视了对政府中党组织的监督627
三、监督政府注重事后监督,缺乏全过程的监督628
第四节 完善政府监督体系与机制的对策629
一、加强党对政府的监督629
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府领导体制630
三、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社分开631
四、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加强事前监督635
五、建立政府责任追究机制636
第十八章 司法监督641
第一节 司法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641
一、司法监督对政治文明的贡献641
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司法监督的有效开展647
三、司法监督对政治文明的促进作用659
第二节 我国司法监督的现状665
一、司法监督的内涵及特征665
二、我国司法监督的问题666
第三节 完善司法监督的对策思路674
一、执政党应在维护司法独立、确保司法监督权充分行使方面率先垂范674
二、消除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679
三、扩大司法监督的范围,充分发挥司法监督的职能680
第十九章 纵向权力监督682
第一节 纵向权力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互动关系682
一、纵向权力监督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683
二、政治文明是纵向权力监督的制度保障687
第二节 纵向权力监督的发展历程696
一、中国古代社会纵向权力监督的历史借鉴696
二、近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纵向权力监督的启示698
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纵向权力监督的发展阶段700
第三节 执政党系统的纵向权力监督705
一、党中央对地方各级党组织的纵向权力监督705
二、党中央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纵向权力监督708
三、党中央对地方各级人大的纵向权力监督709
四、党中央对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纵向权力监督713
第四节 系统的纵向权力监督714
一、人大系统的纵向权力监督714
二、政府系统的纵向权力监督717
三、司法系统的纵向权力监督719
第二十章 参政党监督722
第一节 参政党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722
一、参政党监督是共产党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探索723
二、参政党监督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资源725
三、参政党监督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730
四、政治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为参政党监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741
第二节 参政党监督的特点和内容745
一、参政党监督的性质746
二、参政党监督的特点747
三、参政党监督的内容和形式749
第三节 充分发挥参政党监督功能的对策建议750
一、参政党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的原因751
二、强化参政党监督的途径754
第二十一章 社会团体监督759
第一节 社团监督的意义及其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760
一、社团监督的意义760
二、社团监督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765
三、政治文明是社团监督的重要基础767
第二节 社团监督的概念和内容774
一、社团监督的含义774
二、社团监督的基本内容777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团监督的现状分析781
一、社团监督的基本条件业已形成782
二、影响社团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的障碍因素786
第四节 中国社团监督的发展路径791
一、积极营造社团监督的理想环境:形成国家与社团间的良性互动关系791
二、着力寻求提高社团监督绩效的有效措施795
三、社团监督的制度化特征是确立自身权威性的重要途径798
第二十二章 公民监督802
第一节 公民监督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802
一、公民监督的内涵和内容803
二、公民监督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805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公民监督的保障作用810
第二节 当前我国公民监督的现状分析813
一、公民监督的现状描述813
二、公民监督现状的成因814
第三节 加强中国公民监督的路径816
一、意识载体816
二、制度载体819
三、组织载体823
第二十三章 舆论监督827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功能及其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827
一、有效的舆论监督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诉求829
二、舆论监督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837
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保障舆论监督的有效开展844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原则855
一、舆论与舆论监督855
二、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859
三、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862
第三节 新闻自由与新闻调控864
一、西方国家的新闻自由与新闻调控864
二、中国的新闻自由与新闻调控871
第四节 中国舆论监督现状、问题与对策879
一、新中国舆论监督的历史进程879
二、新阶段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885
三、对策: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888
第二十四章 道德监督896
第一节 道德监督的特殊作用及其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897
一、道德监督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898
二、道德监督是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901
三、道德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903
四、道德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904
五、政治文明建设对道德监督的推动作用906
第二节 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树立道德的权力观909
一、坚持“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道德文化910
二、树立权力的道德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11
第三节 进行道德立法规范权力的道德行为912
一、道德立法的重大意义913
二、建立健全道德规范体系的思路915
三、内外并举,强化对权力主体的道德培育915
第四节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建立新型的行政伦理规范916
一、加强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916
二、建立新型的行政伦理规范919
总结 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总体思路923
第一节 健全作为权力监督体系核心的党内权力监督923
一、健全党内选举制度924
二、完善党代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加强党代会和党的委员会的作用925
三、强化党内监督,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以及监督监督者的制度和运行机制928
第二节 理顺党政关系929
第三节 完善作为权力监督体系主体的人大监督934
第四节 建立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941
一、完善民意表达机制941
二、建立社会监督实施机制946
三、建立并完善社会监督的奖惩机制948
第五节 优化权力监督体系948
一、构建不同权力监督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共享的监督信息资源网949
二、建立权力监督体系的统领机构与联席会议制度951
三、实现监督过程“面”和“点”的有机结合953
第六节 在集分平衡基础上健全纵向权力监督机制954
一、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静态定位与动态平衡955
二、建立地方利益表达与平衡机制956
三、中央与地方应权责对称958
四、建构中央与地方权力双向监督机制959
第七节 实现权力监督的法制化961
主要参考文献965
后记972
热门推荐
- 3661754.html
- 1513733.html
- 1869525.html
- 2469941.html
- 2999367.html
- 1647947.html
- 3531177.html
- 331751.html
- 1021011.html
- 386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16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36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3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5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3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1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0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56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1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3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