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林啮齿动物灾害环境修复与安全诊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韩崇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咸阳: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2083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96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826页
- 主题词:农田-啮齿目-动物为害-防治;林区-啮齿目-动物为害-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林啮齿动物灾害环境修复与安全诊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基础篇3
第一章 鼠类及其地理区划3
第一节 鼠类及其造成的环境灾害3
一、鼠类、害鼠和鼠害的含义4
二、鼠类造成的灾害5
第二节 鼠类的基本形态与分类9
一、基本形态结构9
二、啮齿动物的分类12
第三节 鼠类的区系与地理区划14
一、鼠类的区系和区划的基本概念14
二、我国的啮齿动物区系和区划16
第四节 我国农林鼠类的区系和地理区划20
一、中国有害啮齿动物分布20
二、我国农林害鼠地理区划25
第五节 我国干旱地区的啮齿动物区系30
一、我国干旱地区的范围30
二、我国干旱区啮齿动物物种组成及分布30
第六节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鼠类区系32
一、我国黄土高原的范围与概况32
二、啮齿动物区系组成33
三、啮齿动物地理区划33
第二章 鼠害修复的生态学基础41
第一节 鼠类的生物学特性概述41
一、鼠类的栖息场所41
二、鼠类的巢区44
三、鼠类的洞道结构48
四、食性和食量51
五、鼠类的活动规律54
六、鼠类的繁殖62
七、鼠类的蛰眠62
第二节 鼠类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63
一、气候条件对鼠类的影响63
二、土壤、地形的影响64
三、植物的影响65
四、天敌与其他动物的影响71
五、人类经济活动72
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75
第三节 鼠类的繁殖特性76
一、种群结构与性比76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78
三、个体繁殖与胚胎79
四、鼠类数量的消长79
五、啮齿动物胎仔数与生活史变量的关系80
第四节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其调节84
一、数量变动84
二、种群数量调节86
三、鼠类种群数量周期变动87
第五节 鼠类的空间格局90
一、研究空间分布格局的意义90
二、啮齿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历史90
三、啮齿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91
四、啮齿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应用93
第六节 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100
一、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的区域性变化100
二、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01
第七节 陕西啮齿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106
一、啮齿类的地理分布与特点106
二、生态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108
三、物种丰富度与海拔的关系108
四、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类型110
第八节 啮齿动物性外激素110
一、性识别外激素的产生源及其种的特异性111
二、性识别外激素的产生器官111
三、生理因素对性识别外激素产生的影响112
四、性识别外激素的化学特性112
五、嗅觉反应的生理调节113
六、外激素的释放、传导和接收113
七、外激素诱导的效应113
八、在鼠害修复上的意义114
第三章 鼠害修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15
第一节 国外森林鼠害的研究概况115
一、世界森林鼠害115
二、害鼠的种类及危害116
三、有害啮齿动物的控制116
第二节 我国林区有害啮齿动物的研究概况119
一、啮齿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危害119
二、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120
三、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121
四、林区有害啮齿动物的控制122
第三节 我国农田害鼠的研究概况129
一、我国农田重要鼠种及危害129
二、鼠害防治130
三、存在问题132
四、今后的防治对策133
第四节 我国草原啮齿动物的研究概况135
一、鼠害发生的现状135
二、害鼠的成灾特点136
三、鼠灾成因137
四、草原害鼠综合防治对策137
第五节 我国西北地区啮齿动物的发生现状与发展趋势139
一、我国啮齿动物发生的现状139
二、西北地区啮齿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危害140
三、啮齿动物危害的发展趋势141
四、小结142
第六节 我国卫生鼠害的研究概况143
一、鼠类与人类疾病143
二、主要害鼠种类及鼠源性疾病144
三、防疫灭鼠的要求和策略145
四、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147
第七节 我国特殊场所鼠害的研究概况147
一、车站与列车鼠害防制147
二、港口与船舶鼠害防制148
三、机场与飞机鼠害防制148
四、粮仓、食品厂、冷库和宾馆鼠害防制148
五、农贸市场与商场鼠害防制149
六、医院与托儿所鼠害防制149
七、禽畜养殖场和动植物园鼠害防制149
八、公共绿地与绿篱鼠害防制150
九、下水道与坑道鼠害防制150
第八节 啮齿动物成灾原因分析150
一、历史成因150
二、自然因素151
三、人为因素151
四、啮齿动物对环境改变的反应154
第九节 啮齿动物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155
一、鼠害修复的主要指导思想155
二、建立国家有害啮齿动物控制协调机制157
三、加大无公害控制技术的研究力度157
四、加强生态调控措施在鼠害修复中的作用158
第二篇 鼢鼠篇161
第四章 鼢鼠的分类和地理区划161
第一节 鼢鼠的化石与进化161
一、黄土高原仓鼠和鼢鼠的化石与分布161
二、鼢鼠和仓鼠的化石出现的阶段162
三、我国鼢鼠属(Myospalax)凸颅鼢鼠亚属(Eospalax)种类的系统演化163
第二节 鼢鼠的现代分类概述164
第三节 鼢鼠的分布和地理区划166
一、分布166
二、地理区划167
第五章 中华鼢鼠的发生规律168
第一节 形态、分布与危害168
一、形态特征168
二、分布169
三、危害169
第二节 生物学习性170
一、洞道结构170
二、有效鼠洞的判别171
三、胆怯习性172
四、封洞习性172
第三节 食性食量172
一、鼢鼠野外种群不同季节的食物结构与喜食度172
二、日食量变化173
第四节 发生规律173
一、与树种的关系173
二、与造林密度的关系173
三、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174
四、与土壤的关系174
五、与立地类型的关系174
六、与坡向和坡度的关系174
七、与不同整地方式的关系175
八、与降雨的关系175
九、与农作物种类的关系176
第五节 种群生态学176
一、种群数量动态176
二、繁殖特性177
三、取食动态179
第六节 种群预测预报180
一、农田鼢鼠的预测预报180
二、林地鼢鼠的预测预报181
第七节 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183
一、林地中华鼢鼠的经济阈值与生态阈值研究183
二、农田中华鼢鼠的经济阈值185
第八节 综合治理研究185
一、中华鼢鼠管理目标及决策程序186
二、中华鼢鼠管理决策的系统分析186
第六章 甘肃鼢鼠的发生规律189
第一节 形态、分布与危害189
一、形态特征189
二、分布190
三、危害190
第二节 生物学习性191
一、挖掘习性191
二、洞道结构192
三、有效洞道的判断194
四、生物学指标195
五、对环境的适应性195
六、日生活节律197
第三节 食性食量199
一、食物结构和对不同植物的喜食度199
二、日食量的变化规律200
三、秋季贮粮行为205
四、取食活动节律206
第四节 震动通讯与鸣声210
一、震动通讯210
二、鸣声声谱211
第五节 发生规律214
一、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甘肃鼢鼠发生规律214
二、全面清坡造林地甘肃鼢鼠的发生规律215
三、荒山造林地甘肃鼢鼠的发生规律217
第六节 繁殖规律219
一、求偶和交配行为219
二、种群性比220
三、繁殖强度223
四、生命表和种群增长率228
第七节 种群动态231
一、种群结构231
二、种群动态与预测预报238
第八节 空间格局与最适取样244
一、林地甘肃鼢鼠的空间格局244
二、序贯抽样技术248
三、最适抽样数250
第九节 种群数量动态的系统分析与灾害修复250
一、种群动态的系统分析250
二、甘肃鼢鼠在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252
三、种群密度与成灾的关系模型256
四、灾害的环境安全诊断标准268
五、环境修复机制275
第七章 东北鼢鼠的发生规律278
第一节 形态特征、危害及分布278
一、形态特征278
二、危害279
三、分布280
第二节 生物学习性280
一、土丘及洞系结构280
二、食性分析281
三、繁殖特性281
四、活动规律281
第三节 生态学习性283
一、杂草对鼢鼠种群的影响283
二、树木被害分析284
第四节 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285
一、数量调查285
二、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285
三、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286
第五节 种群结构及生长指标287
一、年龄组划分287
二、生长指标的差异289
第六节 生理生化指标292
一、东北鼢鼠肥满度292
二、血清蛋白质组成成分293
三、染色体组型294
第七节 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298
一、被害林木的分布型298
二、鼢鼠的空间分布型299
三、抽样调查技术300
第八节 综合治理301
一、人工器械捕杀301
二、农林技术治理措施302
三、化学治理302
四、经济效益分析303
第八章 高原鼢鼠的发生规律304
第一节 形态、分布与危害304
一、形态特征304
二、分布304
三、危害305
第二节 生物学习性305
一、活动特点305
二、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行为306
三、挖掘习性312
四、洞道结构315
五、高原鼢鼠与高寒草甸群落的关系317
六、高原鼢鼠息栖地植被特征322
七、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共栖关系326
八、高原鼢鼠的侵占行为及防治的新途径329
第三节 食性食量332
一、食性与食谱332
二、高寒地区高原鼢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336
三、饲养340
四、挖掘取食活动的能量代价及其最佳挖掘取食行为342
第四节 基因特征与生理指标347
一、高原鼢鼠核基因18SrRNA序列测定与分析347
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的测定结果348
第五节 脂肪中脂肪油化学成分350
一、脂肪中脂肪油化学成分350
二、骨脂肪油组成351
第六节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骨骼无机化学成分比较352
一、元素含量及其差异性352
二、元素在骨骼各部位中的分布353
三、元素间的线性相关关系353
四、骨骼中Ca/P比值及其可能的存在形态354
五、必需微量元素355
第七节 繁殖特性与种群动态357
一、繁殖指数357
二、繁殖指数的主要特点361
三、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364
四、捕杀对高原鼢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的影响364
五、外界生态因子的干扰作用368
六、种群消长与繁殖特性的关系369
七、种群的消长变化371
第八节 预测预报372
一、种群数量分级372
二、种群数量预测模型372
三、种群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373
四、短期预测模型374
五、中期预测模型375
六、短、中期预测的难点和影响因素376
第九节 经济并阈值与治理对策376
一、经济损害和经济阈值376
二、EIL和ET探讨377
三、高原鼢鼠密度和青稞受害率的关系以及防治指标378
四、危害加重的原因379
五、防治对策379
第三篇 方法篇383
第九章 鼠类区系及群落的调查研究方法383
第一节 野外调查前的准备383
一、课题设计383
二、选点383
三、资料及工具准备384
第二节 鼠类区系的调查方法385
一、自然概况与生境条件的分析385
二、鼠类区系组成的调查方法385
第三节 动物群落的调查方法389
一、群落组成的调查389
二、群落多样性调查390
三、啮齿动物的群落排序399
四、群落的聚类分析414
第四节 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414
一、群落结构414
二、陕北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分析419
三、关中北部塬区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分析424
四、小结428
第五节 鼠类数量的调查方法429
一、夹日法430
二、统计洞口法431
三、目测统计法433
四、鼢鼠密度调查法433
五、沟道埋筒捕鼠法435
六、搬移物垛、草堆捕鼠法435
七、标志重捕法435
八、去除取样法438
第十章 鼠类生态学的调查研究方法439
第一节 啮齿动物种群组成439
一、种群性比439
二、种群年龄结构440
三、数量分布441
第二节 洞穴的配置与结构441
第三节 繁殖和数量变动442
一、繁殖442
二、数量变动444
第四节 食性和食量444
一、食性的测定444
二、选择比率449
三、食物的多样性449
四、食量测定450
第五节 巢区和迁移450
一、调查方法450
二、巢区面积的估算452
第六节 鼠类空间格局与调查最适取样数的研究方法456
一、调查数据的获取457
二、空间分布型的理论拟合法457
三、空间格局的测定方法460
四、几种空间格局测定方法的比较461
五、空间格局调查统计中的资料转换461
六、种群空间的地统计学分析462
七、集合种群分析464
八、理论最适抽样数465
第十一章 鼠害修复预测预报的研究方法469
第一节 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469
一、预测预报的基本概念469
二、预测预报的特点469
三、预测预报的类别470
四、预测预报的基本步骤470
第二节 预测预报的主要模型471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472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75
三、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480
四、模糊聚类分析预测法483
第三节 森林害鼠监测、预报方法501
一、鼠害调查501
二、预测预报方法506
三、鼠情分布图和鼠情分析报告507
第十二章 鼠害安全诊断的调查研究方法508
第一节 静态经济阈值的研究方法508
一、经济阈值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508
二、鼠类种群密度与经济阈值的关系510
三、经济阈值的模型511
四、经济阈值的测定513
五、复合防治指标517
第二节 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方法521
一、效益分析型动态经济阈值模型522
二、Shoemaker,C.A.(1980)的模型522
第三节 生态阈值的研究方法523
一、生态阈值与经济阈值的区别523
二、群落生态阈值的建模方法524
第四篇 修复篇527
第十三章 鼠害的生态修复527
第一节 害鼠生态修复的生态学基础527
一、鼠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527
二、植物与害鼠的协同进化528
三、害鼠的生态管理系统528
第二节 鼠害修复的生态学问题529
一、化学修复的重要作用及地位529
二、化学修复的副作用530
第三节 害鼠生态调控修复的原理与方法531
一、害鼠生态调控修复的基本原理531
二、害鼠生态调控修复的指导思想532
三、害鼠生态调控的特征535
四、害鼠生态调控修复的主要方法535
五、衡量害鼠生态调控策略选择合理性的标准538
六、生态治理539
第十四章 鼠害的化学修复541
第一节 害鼠化学控制的主要作用机理541
一、害鼠化学控制的主要作用机理541
二、不同灭鼠剂的优缺点542
第二节 毒饵杀灭法543
一、对灭鼠剂的基本要求543
二、常用灭鼠剂及其使用545
三、诱饵、药量、粘着剂、引诱剂和警戒色553
四、毒饵的配制555
五、投放毒饵的方法和投饵量557
第三节 生物毒素灭鼠560
一、生物毒素灭鼠制剂的研究560
二、生物毒素灭鼠制剂的应用562
三、生物毒素灭鼠制剂的展望562
第四节 无公害灭鼠剂的研制与应用563
一、安全型无公害灭鼠剂—克鼠星的研究563
二、无公害专一选择性成品灭鼠剂的研究574
第五节 驱鼠剂预防578
一、常用的药剂种类578
二、无公害多效抗旱驱鼠剂的研制及应用580
第六节 熏蒸灭鼠584
一、常用的熏蒸剂584
二、烟剂灭鼠587
第七节 化学药剂的安全使用与中毒急救588
一、安全使用规则588
二、灭鼠剂中毒的简单急救590
第八节 常用的灭鼠试验方法591
一、实验室试验591
二、野外试验597
三、灭鼠时机的选择598
四、灭效检查599
五、灭鼠规划600
六、林区鼠害治理的组织管理601
第十五章 鼠害的生物调控修复603
第一节 鼠类捕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603
一、捕食性鸟类603
二、捕食性兽类612
三、爬行类捕食性天敌617
四、捕食性天敌的类型627
第二节 捕食性天敌的捕食作用628
一、捕食作用模型628
二、天敌的捕食作用分析634
三、捕食性天敌对鼠类的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636
四、自然生态条件下鼠类数量与天敌数量的平衡关系637
五、天敌捕食行为641
六、天敌在鼠类种群动态中所起的作用644
第三节 具有天敌捕食作用的鼠害可持续控制修复模型648
一、鼠害可持续控制修复系统648
二、具有天敌捕食作用的鼠害可持续控制模型648
三、鼠害最优可持续控制模型650
第四节 捕食性天敌在害鼠控制中的应用与保护652
一、引进天敌652
二、招引天敌652
三、利用天敌动物气味驱鼠655
四、饲养驯化天敌655
五、加大执法力度,禁止捕杀野生天敌资源655
六、将天敌控制措施作为害鼠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656
第五节 其他生物措施对害鼠的调控作用656
一、寄生性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作用656
二、植物灭鼠658
三、生物毒素灭鼠659
四、遗传控制659
第十六章 鼠害的物理器械修复660
第一节 常用的物理器械方法660
一、普通工具灭鼠法660
二、专用器材捕杀法662
第二节 电子器械灭鼠法674
一、超声波驱鼠器674
二、电子捕鼠器675
三、电子捕鼠器与驱鼠器使用效果分析676
第三节 物理器械灭鼠的注意要点678
一、掌握鼠情,判断有效洞678
二、器械的选择679
三、诱饵的选择679
四、布放地点679
五、布放时间680
六、捕鼠后的器械处理680
第十七章 鼠害的不育控制修复681
第一节 鼠类不育控制的生态学基础681
一、不育控制模型与分析682
二、不育控制的策略与潜力684
第二节 鼠类化学不育剂控制技术的发展685
一、鼠类化学不育的起源与沿革685
二、常见的化学不育剂686
第三节 我国林区鼠类抗生育药剂的研究进展689
一、抗生育剂的定义689
二、国内抗生育剂的研究689
三、国外抗生育技术的引进690
第四节 植物性不育剂在林业鼠害治理中的应用691
一、植物性不育剂与化学灭鼠剂杀鼠效果对比试验691
二、植物不育剂控制林木鼠害新技术应用693
第五节 复合不育剂对害鼠种群的控制作用696
一、药剂剂量与害鼠体重的关系697
二、半不育剂量697
三、不育剂的抗生育作用699
四、接受性试验699
五、现场灭鼠试验699
第十八章 鼠害修复的系统分析702
第一节 鼠害修复的专家决策系统702
一、设计原理与步骤702
二、组建子系统703
三、模型与分析706
第二节 有害啮齿动物监测专家系统707
一、MESPR的设计原理708
二、MESPR的结构设计709
附录713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714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720
附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729
附录4:实验动物管理条例733
附录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736
附录6:森林鼠害治理工程管理条例743
附录7: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方案746
附录8:国家未成林造林地鼢鼠及野兔危害防治技术方案752
附录9: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建设方案755
附录10:我国禁用的剧毒灭鼠剂和可用的灭鼠剂758
参考文献760
热门推荐
- 598033.html
- 3755539.html
- 3026610.html
- 3234093.html
- 2505367.html
- 1702633.html
- 779210.html
- 1493040.html
- 3387636.html
- 2530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01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6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6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7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78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8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3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08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