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
  • 宋志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070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薪尽火传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中国哲学概况3

第一章 中国有自己的哲学3

第一节 哲学三义3

第二节 哲学三性7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10

第四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前景12

第二章 基本问题16

第一节 回到中国哲学自身17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20

第三节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26

第三章 主要内容31

第一节 总体格局31

第二节 发展阶段36

第三节 主要问题38

第四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43

第五节 道家哲学的发展历程46

第六节 佛教哲学的发展历程48

第四章 精神韵味51

第一节 自强不息52

第二节 实事求是56

第三节 辩证逻辑60

第四节 以人为本62

第五节 内在超越71

第六节 有容乃大78

上编 原创期:百家争鸣83

第五章 原创期概述83

第一节 哲学产生的语境83

一、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4

二、由于社会转型的需要,使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4

三、由于文化的积累,使哲学产生成为可能85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起步86

第三节 主要话题91

第四节 主要学派92

第六章 道家的天道学95

第一节 老子哲学95

一、其人其书96

二、以道论物98

三、以道看人101

四、贵柔守雌105

五、以道救世108

第二节 庄子哲学110

一、其人其书110

二、齐物论113

三、逍遥游117

四、应世之道121

第七章 儒家的人道学124

第一节 孔子哲学126

一、其人其书126

二、从天道转向人道127

三、从“无知之行”到“有知之行”130

四、礼学与仁学132

五、中庸之道135

六、大同之世138

第二节 孟子哲学140

一、其人其书140

二、仁政说142

三、人性善144

四、天道诚147

五、求放心149

第三节 荀子哲学151

一、其人其书151

二、礼法并用153

三、化性起伪155

四、天行有常158

五、物理可知161

第八章 墨家的人天学164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164

第二节 赖其力而生167

第三节 兼相爱,交相利169

第四节 从人学到天学174

第五节 取名以实176

第九章 名辩思潮与名家出场179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活跃179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184

一、其人其书184

二、历物十事185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187

一、其人其书187

二、白马论188

三、坚白论189

四、指物论190

第十章 法家的治道学192

第一节 早期法家的探索与实践193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理论195

一、其人其书195

二、以理解道196

三、以计算之心相待200

四、法术势结合202

中编 发展期:三教并立207

第十一章 发展期概述207

第一节 语境的变化207

一、汉初的选择208

二、魏晋的转型210

三、唐代的定格211

第二节 文本的整理212

一、经学的文本213

二、玄学的文本214

三、佛教的文本214

四、道教的文本215

第三节 话题的转换215

一、天人关系215

二、体用关系216

三、此岸彼岸关系217

第十二章 经学的建构与解构219

第一节 儒学的经学形态220

一、经学的形成220

二、今文经学221

三、谶纬思潮223

四、古文经学225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学说226

一、其人其书226

二、整合儒墨的“人上有天”说227

三、整合儒法的“以天论政”说230

四、制约君权的“天人感应”说233

第三节 王充的天人学说236

一、其人其书237

二、疾虚妄238

三、论自然240

四、重实知242

五、有定数244

第十三章 玄学与体用之辨247

第一节 玄学简述247

一、玄学的兴起247

二、玄学的话题250

三、玄学的派系253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254

一、其人其书254

二、名教出于自然255

三、以无为本258

四、得意忘象260

第三节 裴頠的崇有论263

一、其人其书263

二、终极之道265

三、以儒解老267

第四节 郭象的独化论268

一、其人其书268

二、独化于玄冥之境269

三、体与物冥272

四、名教即自然273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哲学276

第一节 佛教中国化276

一、宗旨要义277

二、精神需求284

三、理解诠释288

四、综合创新292

第二节 华严宗哲学293

一、法藏与宗密其人其书293

二、判教显宗294

三、法界缘起297

第三节 禅宗哲学299

一、慧能其人其书299

二、佛性内在301

三、顿悟成佛303

第十五章 道教哲学306

第一节 道教简述306

一、从道家到道教306

二、中国特色310

三、演化过程312

第二节 葛洪与外丹学312

一、其人其书312

二、道即是玄313

三、成仙的途径315

第三节 司马承祯与内丹学316

一、其人其书316

二、内在诉求317

三、修炼的步骤318

下编 高峰期:理学行世323

第十六章 高峰期概述323

第一节 新的语境323

第二节 文本以及讲法的转换326

第三节 新的话题327

第四节 发展历程与学派分殊331

一、北宋五子初创理学331

二、朱熹集正统理学之大成332

三、陆九渊转向心学332

四、王阳明宣告正统理学终结332

五、朴学的兴起333

第十七章 宋明理学的草创336

第一节 开山者周敦颐336

一、其人其书336

二、出佛入儒337

三、出道入儒339

四、从治国到治心341

第二节 奠基者程氏兄弟343

一、其人其书343

二、天理的发现345

三、人性的新解348

四、对知行观和工夫论的关注350

第十八章 朱子理学352

第一节 其人其书352

第二节 天理的诠释354

一、理在事先354

二、理在气先356

三、理一分殊358

第三节 人性的诠释359

一、二重人性论360

二、二重心性论362

三、理欲对立论364

第四节 知行观的展开368

一、知行相须368

二、格物致知369

三、切己工夫371

第十九章 陆王心学374

第一节 陆九渊的转向375

一、其人其书375

二、内在性转向377

三、工夫论转向379

第二节 王阳明的终结382

一、其人其书382

二、良知本体论384

三、知行合一论389

四、致良知之教393

第二十章 张王气学398

第一节 张载的气本体论399

一、其人其书399

二、太虚即气400

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405

四、天人合一407

第二节 王夫之的道器论411

一、其人其书411

二、天下惟器412

三、合二以一414

四、行可兼知416

五、理寓于欲418

六、理势合一420

第二十一章 清初朴学422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422

第二节 戴震的哲学思想429

一、其人其书429

二、气化流行431

三、血气心知433

四、理存乎欲435

五、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439

参考书目440

后记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