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3 玄学思潮【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3 玄学思潮
  • 尹继佐,周山主编;朱义禄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1863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86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玄学-思想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潮史 卷3 玄学思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东汉末年的名教危机1

一、汉代名教之治的社会背景与神学论证2

1.汉代名教之治的社会根基2

2.董仲舒对名教之治的神学论证4

3.谶纬神学和《白虎通》的神学色彩9

二、“孝治天下”及其弊端13

1.“孝治天下”的国策13

2.“忠臣必求孝子之门”16

3.名教之治下人才选拔制度上的弊端18

4.伪名士的丛生21

三、东汉末年名教社会功能的丧失25

1.名不副实的皇权25

2.难以防范农民起义的发生28

3.重新论证名教合理是玄学的任务30

第二章 玄学思潮的兴起37

一、经学的衰微38

1.掌握经学的社会阶层势力的衰弱38

2.经学烦琐哲学弊端的充分暴露44

二、学术思潮的异动:由暗流成为明流的道家48

1.作为潜流的道家48

2.道家自然原则的绵延50

3.道家人生哲学的滋蔓:隐逸之风的盛行59

三、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潮63

1.对名实、本末范畴的探讨63

2.“浮华交会”引发的名实之辩67

四、魏晋玄学思潮的兴起74

1.魏晋玄学的序曲:名理学与才性论74

2.刘劭《人物志》所昭示的玄学内容77

3.何晏:“无名”论83

4.夏侯玄:“圣人以自然用”86

第三章 名教与自然之辩96

一、作为治国神器的名教97

二、王弼:名教本于自然99

1.王弼的家世与生平100

2.本体意义的“自然”106

3.“五教之母”的“自然”108

4.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111

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116

1.嵇康家世、生平及与其思想的内在关联117

2.“越名教而任自然”120

3.“归之自然”的“至人”125

4.嵇康的矛盾心态128

四、阮籍:从笃信名教到无君论131

1.阮籍的家世、生平与著作132

2.笃信名教:“违礼不动,非法不言”137

3.对“礼法之士”的鄙视与对“至人”的憧憬143

4.无君论153

五、郭象:名教即“自然”155

1.“名教中自有乐地”155

2.郭象其人与《庄子注》158

3.“明内圣外王之道”162

4.名教即“自然”166

5.无为即有为170

6.安命即逍遥173

第四章 有无之辩186

一、何晏的贵无论186

二、王弼的“以无为本”190

1.“以无为本”190

2.体用不二195

3.“一众”范畴的意蕴198

三、裴頠的崇有论203

1.裴頠其人与《崇有论》203

2.崇有抨击贵无205

3.“礼制为政”论:维护名教所作的努力208

4.有无之辩中的衔接环216

四、郭象的独化论218

1.“独化之理”:“自生”而“相因”218

2.“玄冥之境”:“有无”统一与意境的追求223

五、“圣人有情无情”之争228

第五章 言意之辩238

一、荀粲的“言意之辩”:对“性与天道”的诘难239

二、人物品藻与言意之辩245

三、王弼的“得意忘言”论252

1.有无之辩与言意之辩252

2.“得象忘言”与“得意忘象”254

3.“言不尽意”与“意以象尽”259

四、欧阳建“言尽意”论261

五、嵇康:“心不系于所言”264

六、郭象:“寄言出意”270

七、言意之辩论析273

第六章 魏晋风度282

一、魏晋名士概说283

二、清谈289

1.清谈与玄学289

2.清谈的内容293

3.人物品藻296

4.清谈的形式300

三、养生“玄理”之践行303

1.饮酒与放达303

2.服药与成仙308

3.隐逸与歌啸314

四、养生“玄理”之探讨324

1.嵇康的“养生”论324

2.嵇康的“意足”论329

五、个性的张扬331

第七章 玄学思潮的绵延340

一、玄学思潮的界说340

二、范缜:“森罗均于独化”344

三、嵇康:“声无哀乐”347

四、表现玄理的文学创作352

1.玄理的渗透352

2.玄言诗与山水诗358

五、玄学与文艺理论364

1.陆机:“课虚无以责有”364

2.刘勰:“神思”与“意象”367

六、玄学与自然科学372

第八章 玄学思潮的尾声384

一、《列子》与西晋玄学385

1.《列子》考辨385

2.《列子》的特征:贵无、独化、命定386

3.顺自然而斥名教:《列子·杨朱》析393

二、《列子》中的享乐哲学399

1.“且趣当生,奚遑死后”399

2.享乐主义评析403

三、张湛的《列子注》与东晋玄学408

1.贵虚论408

2.任自然而顺名教412

3.生死观:乐天知命与神不灭论415

第九章 佛教的崛起与玄学思潮的消退421

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迅速传播422

二、佛玄融合426

1.名士与高僧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426

2.支遁逍遥游“新理”带来的震动433

3.格义:佛义与玄理的融合437

三、儒佛合流443

1.帝王们的大力倡导:“排斥群邪,开演正觉”443

2.佛教儒学化447

3.玄学思潮消退455

第十章 结语462

主要参考书目4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