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成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成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程
  • 吴长富,孟凡泽,谷熙民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31624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82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成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

第一节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2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2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与近代化的起点4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7

第二节 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9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9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10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13

第三节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5

一、辛亥革命15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19

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22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24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25

一、五四运动25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6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29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34

一、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34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36

三、北伐胜利进军和全国革命高潮40

四、国民革命的失败41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46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47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建立47

二、国民党新军阀的独裁统治48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51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发展51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56

三、中间派别寻求中国出路的主张和活动58

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59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62

一、“九一八”事变,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62

二、华北事变,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64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内和平的实现68

第四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71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71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71

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74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艰苦斗争79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和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斗争79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84

三、敌后军民克服抗日战争严重困难的斗争86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90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90

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93

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97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97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97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100

三、解放区军民整军经武,准备自卫战争103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05

一、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105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109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13

一、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113

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1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1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123

第一节 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123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123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126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胜利133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33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3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和重大突破144

第一节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144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44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与新的历史性飞跃154

一、“文化大革命”及其历史教训154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60

第三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63

一、拨乱反正的全面完成163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胜利166

第一章 绪论175

第一节 关于哲学175

一、什么是哲学175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77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179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179

二、两个对子180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8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181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182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论183

第一节 物质观183

一、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18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85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87

第二节 运动观189

一、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189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90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192

四、运动的规律性194

第三节 时空观195

一、什么是时间和空间195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96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198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201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201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01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0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204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04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05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206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207

一、意识的反作用207

二、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09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212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征212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212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215

三、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1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218

一、对立统一规律218

二、质量互变规律22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233

四、基本范畴241

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256

第一节 认识过程的实践基础256

一、认识的本质256

二、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260

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262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264

一、由实践到认识264

二、由认识到实践267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268

第三节 真理270

一、真理的客观性270

二、真理和谬误272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73

四、真理的检验标准275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与辩证运动27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278

一、地理环境278

二、人口因素280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82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28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84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87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和国家290

一、阶级290

二、国家293

第四节 社会意识296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296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99

三、社会意识诸形式301

第七章 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305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305

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05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06

三、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0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10

一、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310

二、历史人物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11

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312

四、领袖与群众的关系314

五、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15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316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316

二、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319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3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3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3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特征3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32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28

二、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3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333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333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333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35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6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336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338

第二章 经济发展战略342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342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内容342

二、选择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343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344

第二节 发展国民经济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348

一、社会主义经济效益348

二、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349

三、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351

第三节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353

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353

二、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355

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356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357

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注意生态平衡358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359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9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359

二、我国的经济体制及其改革362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途径364

第二节 律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37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370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373

三、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380

四、建立健全新的宏观调控体系386

第四章 所有制结构391

第一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391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91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3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97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397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399

第三节 其它所有制经济402

一、个体经济402

二、私营经济404

三、合伙经济405

四、“三资”企业经济406

五、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促进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407

第五章 改革分配方式,科学指导消费4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409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409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410

三、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412

第二节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414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414

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改革工资制度416

三、实行多种分配方式419

四、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421

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422

第三节 科学指导个人消费424

一、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的性质和作用424

二、个人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趋势425

三、正确引导和调节个人消费427

第六章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428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428

一、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428

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430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432

第二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433

一、发展对外贸易433

二、发展对外科学技术交流435

三、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437

四、扩大劳务输出,发展国际旅游业438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440

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440

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44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447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47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447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450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53

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54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455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5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45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460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461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463

五、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65

六、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466

第三节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467

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467

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69

三、增强民族团结473

四、按“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475

第四节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476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476

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严治党4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