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丽珠,吴文菊主编 著
- 出版社: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2471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妇幼/育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导论3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3
(一)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3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与心理结构11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6
二、社会化与幼儿社会性发展20
(一)社会化的概念20
(二)幼儿社会化的功能22
(三)幼儿社会化的动因25
三、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43
(一)个性的概念43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48
(三)幼儿个性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53
第二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述评55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理论55
(一)精神分析理论55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57
(三)现代生物学理论57
二、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61
(一)社会学习理论61
(二)社会生态学理论63
三、认知发展理论65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65
(二)发生社会心理学理论67
(三)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67
四、文化人类学理论68
(一)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68
(二)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70
第二篇 幼儿社会性发展77
第三章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77
一、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77
(一)自我认识的发生78
(二)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特点79
(三)幼儿自我评价的恰当性81
(四)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85
二、幼儿自信心的发展88
(一)幼儿自信心发展研究的意义88
(二)幼儿自信心结构及其发展89
(三)幼儿自信心影响因素92
(四)幼儿自信心的培养95
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102
(一)幼儿自我控制发生与发展102
(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影响因素107
(三)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110
(四)幼儿自我控制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114
第四章 幼儿依恋的发展116
一、依恋的涵义及发展过程116
(一)什么是依恋116
(二)依恋的特点117
(三)依恋的发展过程117
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121
(一)依恋的类型121
(二)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122
三、依恋的理论125
(一)习性学理论125
(二)心理分析理论125
(三)社会学习理论126
(四)认知理论126
(五)多重依恋关系的理论127
四、儿童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128
(一)西方的研究128
(二)我国的研究130
五、幼儿依恋的测量131
(一)陌生情境测验131
(二)儿童依恋行为的分类卡片131
第五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133
一、攻击性行为的涵义133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34
(一)攻击性行为的本能论观点134
(二)侵犯性行为的生物学观点135
(三)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学习观点135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136
(一)攻击性行为的出现136
(二)攻击方式的变化137
(三)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138
(四)对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139
四、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40
(一)生物因素140
(二)社会因素141
五、攻击性行为的控制144
(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145
(二)提高幼儿认知水平145
(三)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145
(四)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146
(五)给予榜样示范146
(六)家庭干预146
(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147
第六章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48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148
二、对亲社会行为的几种理论解释150
(一)精神分析理论150
(二)认知发展理论151
(三)社会学习理论152
(四)社会生物学理论153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53
(一)3岁前的亲社会行为153
(二)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54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60
(一)角色采择与幼儿亲社会行为160
(二)情感因素:移情作用的影响161
(三)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62
(四)文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63
第七章 幼儿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165
一、性别化与性别角色165
(一)性别角色标准与性别差异165
(二)性别化的发展——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67
二、幼儿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173
(一)生物学理论173
(二)社会学习理论174
(三)认知发展理论175
(四)群体社会化理论178
三、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179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79
(二)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182
(三)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183
第八章 幼儿品德的发展184
一、幼儿品德概述184
(一)品德的概念184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86
(三)品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90
二、幼儿品德的发展194
(一)幼儿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研究194
(二)幼儿品德发展特点200
(三)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因素202
三、幼儿品德的培养210
(一)幼儿品德培养的内容210
(二)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212
(三)幼儿不良品德的认知与矫正215
第三篇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221
第九章 幼儿气质221
一、气质、个性和社会性的关系221
(一)气质概述221
(二)气质与个性、社会性的关系223
二、幼儿气质类型224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224
(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224
(三)托马斯—切斯的类型学说226
(四)布斯和普洛明活动特性理论227
(五)斯特里劳的反应性概念228
(六)布雷泽尔顿分类228
(七)卡根的抑制——非抑制型说229
(八)罗斯巴特婴儿气质反应230
三、气质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231
(一)气质对儿童身体发育的影响231
(二)气质对社会认知的影响231
(三)气质与幼儿利他行为的关系232
(四)气质与幼儿性别角色的关系232
(五)气质与亲子关系232
(六)气质与道德品质233
(七)气质与行为调节234
(八)气质的间接作用234
第十章 父母教育观念236
一、研究父母教育观念的意义236
(一)从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看236
(二)从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及作用看238
(三)从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来看239
二、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的回顾240
(一)历史沿革240
(二)研究内容242
三、父母教育观念与幼儿社会性发展248
(一)父母教育观念248
(二)父母教育观念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54
第十一章 同伴交往258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258
(一)有益于幼儿个体社会化258
(二)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259
(三)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260
二、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特点261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261
(二)幼儿同伴交往类型262
(三)幼儿同伴交往差异性研究262
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析263
(一)幼儿行为特点263
(二)幼儿性格特点264
(三)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264
(四)幼儿与成人的依恋关系265
(五)幼儿的家庭教育条件265
(六)幼儿的外貌与年龄265
四、幼儿同伴交往的教育培养266
(一)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266
(二)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267
(三)重视幼儿能力的培养267
(四)重视提高幼儿的社会技能268
(五)成人要为幼儿同伴交往创设条件、提供机会268
第十二章 师幼互动269
一、师幼互动研究的重要意义269
(一)师幼互动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界十分关注的前沿性课题269
(二)师幼互动是多学科理论视野中的产物270
(三)师幼互动研究对幼儿教育实践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70
二、师幼互动的内涵272
(一)互动与交往272
(二)人际互动与人际关系272
(三)师幼互动273
三、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274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274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275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76
(四)劳伦斯·克雷明倡导的教育生态学理论276
(五)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符号互动理论278
四、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81
(一)良好的师幼互动可增强幼儿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281
(二)影响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282
(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282
(四)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学业成绩及社会性的发展283
五、师幼关系的类型283
(一)西方的分类方法283
(二)我国的分类方法284
六、师幼互动的基本特征284
(一)方向的双向性284
(二)时空的广泛性285
(三)效果的双重性286
(四)性别的差异性288
(五)互动内容的年龄差异性288
七、师幼互动行为的内容及性质289
(一)内容289
(二)性质290
八、师幼互动的现状特征及其功能290
(一)现状特征290
(二)师幼互动行为的功能293
九、师幼互动给我们的启示及建议294
(一)加强师幼互动的培养训练294
(二)加速对教育观念的革新295
(三)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力296
(四)引导幼儿成为互动的施动者296
第十三章 幼儿游戏298
一、游戏的理论298
(一)经典理论299
(二)现代理论301
(三)当代西方的游戏理论304
二、幼儿游戏的类型304
(一)按照幼儿游戏活动的持续水平分类304
(二)按照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分类305
(三)按照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分类306
(四)按照幼儿对游戏的体验分类306
(五)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307
三、游戏的作用307
(一)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308
(二)游戏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的能力308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310
第十四章 社会文化312
一、社会文化的涵义312
二、社会文化对人心理的作用313
(一)文化背景与人的早期发展313
(二)社会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14
(三)价值观的东西方文化比较315
三、社会文化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317
(一)养育方式的作用317
(二)教育态度的作用320
(三)大众传媒的作用323
第四篇 幼儿社会性教育329
第十五章 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329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涵义329
二、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329
(一)依据329
(二)原则335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336
(一)总目标336
(二)分类目标336
(三)年龄阶段目标338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园课程改革341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341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342
第十六章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344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344
(一)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依据344
(二)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349
(三)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应处理的几个关系351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353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356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356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359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361
(一)课堂教育361
(二)参观活动362
(三)游戏活动363
(四)社会实践364
四、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365
(一)幼儿园的专门教育365
(二)环境教育366
(三)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366
第十七章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与评析367
一、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367
(一)目标性367
(二)针对性368
(三)活动性370
(四)全体性370
(五)整体性371
二、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组织371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对教师的要求372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组织372
三、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评价373
(一)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374
(二)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项目374
四、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举要与评析375
(一)关于幼儿“自我意识”教育活动设计与评析375
(二)关于“社会环境与行为规则”的教育活动设计与评析380
(三)关于“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设计388
(四)关于“民族文化”的教育活动设计395
第十八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400
一、社会性发展评价概述400
(一)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涵义400
(二)个性和社会性评价的产生与发展401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意义和原则401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涵义401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402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原则402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404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404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指标405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407
(一)观察法407
(二)谈话法409
(三)社会测量法409
(四)问卷法411
(五)投射法416
(六)情景测验法417
第十九章 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419
一、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分析419
(一)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419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422
二、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和途径426
(一)入学前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内容427
(二)幼儿入学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途径429
三、国外儿童入学适应性教育简介433
(一)英国幼小衔接的有关措施433
(二)美国幼小衔接的一些情况433
(三)日本对幼儿衔接的有关措施434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434
(一)片面认识衔接434
(二)只注重形式上的衔接435
(三)搞突击衔接435
(四)一味单向衔接436
第二十章 幼儿社会性方面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治437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涵义与分类437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涵义437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分类438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各种表现439
(一)幼儿问题行为的行为表现439
(二)幼儿问题行为的心理表现439
三、幼儿问题行为的成因441
(一)生物因素441
(二)环境教育因素442
(三)家庭因素443
四、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治444
(一)常用的矫治方法介绍444
(二)幼儿期常见的社会性问题行为的矫正448
参考文献456
热门推荐
- 504357.html
- 2231315.html
- 1955742.html
- 3617874.html
- 151298.html
- 2661958.html
- 2230687.html
- 2119379.html
- 2327219.html
- 3712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3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69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65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0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6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1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3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