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 第1卷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 第1卷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
  • 白寿彝主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607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 第1卷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3

第一章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3

第一节 “历史”一词的歧义3

一、客观的历史和写的历史3

二、“历史”一词含义的变化:“史”原为官称4

三、从文字结构上看“史”的原意5

四、称历史记载为“史”和两种概念的混同6

五、区别两种概念的必要8

第二节 史学的任务和范围9

一、历史理论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0

三、历史理论三:社会历史之辩证的发展及其规律性12

二、历史理论二: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者的历史12

四、史料学15

五、历史编纂学17

六、历史文学19

第三节 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20

一、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20

二、史学发展的规律性: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因素21

三、唯物主义因素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25

四、史学的发展跟其他学科的关系26

五、史学的时代特点及其社会影响27

二、甲骨文出现以后和宗周晚年以后30

一、传说时代30

第一节 先秦时期30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上)30

三、孔子和战国时的私人撰述31

四、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32

第二节 秦汉时期33

一、马、班的史学巨著和刘向的文献整理33

二、从秦始皇焚书到汉武帝尊儒34

三、石渠阁奏议和白虎观奏议35

四、秦汉时期的史学成就36

一、史书在数量上的发展37

二、反映门阀地主要求的时代特点3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7

三、反映其他的时代特点41

四、三个阶段41

第四节 宋元时期42

一、三部通史巨著42

二、王霸义利之辨45

三、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46

四、历史文献学的发展46

五、宋元史学的特点和三个阶段48

第五节 明清时期49

一、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49

二、明代的史学50

三、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51

四、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55

第三章 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下)58

第一节 近代前期58

一、民族危机的迫切感58

二、变法与历史必变的观点61

三、史学工作和革命思想的宣传63

第二节 近代后期65

一、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5

二、李大钊同志的贡献68

三、郭沫若同志的贡献70

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多种成就72

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斗争中建立75

第三节 近代后期中的考据学派78

一、顾颉刚先生和胡适78

二、梁启超80

三、王国维82

四、陈寅恪先生83

五、陈垣先生85

第四章 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88

第一节 汉唐时的论述88

一、司马迁的论述88

二、班彪的论述90

三、《文心雕龙》的《史传》篇91

四、《晋书》卷八十二和《隋书·经籍志》的史部叙录92

五、刘知幾的论述95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的论述97

一、郑樵的论述97

二、李贽的论述98

三、章学诚的论述99

第三节 近人的论著102

一、梁启超对史学史专著的设想及其影响102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著107

第一节 摸索的经历111

一、摸索的开始111

第五章 我的摸索和设想111

二、在1961年以后112

三、十年动乱结束以后113

四、有两点比过去要好些115

第二节 摸索中的一些体会117

一、要认真地有重点地读书117

二、逐步前进和博约关系的处理118

三、师友之益120

第三节 我的设想122

一、多写专著122

二、关于史学史研究的四件事124

第一节 英雄人物的故事129

第一章 从远古的传说到国史的出现129

第一卷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129

第二节 王侯贵族的文书和诗篇131

一、甲骨文、金文的记载131

二、《尚书》和《诗经》132

三、商周记载的特点和表述形式134

四、鄂君启节和侯马盟书136

第三节 宗周晚期以后的国史136

一、宗周晚期以后的时代特点和国史的出现136

二、世卿的家史138

一、孔子修《春秋》140

第一节 《春秋经》140

第二章 《春秋》经传和私人撰述140

二、《春秋》的属辞比事142

第二节 《公羊传》、《毂梁传》143

一、《公羊传》、《毂梁传》原为流行的口说143

二、二传的大一统思想143

三、二传的史料价值145

四、二传对《春秋》在表述方面的说明146

五、二传的文风147

六、二传的史论148

第三节 《国语》和《左传》149

一、《国语》的内容和特点149

二、《左传》的内容、作者和体裁151

三、《左传》写战争153

四、《左传》写辞令155

五、《春秋》三传在史学史上的地位156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多种撰述157

第一节 《竹书纪年》、《世本》、《山海经》157

一、《竹书纪年》157

二、《世本》160

三、《山海经》161

第二节 《尧典》、《禹贡》、礼书164

一、《尧典》164

二、《禹贡》167

三、《仪礼》和《周官》169

第三节 《战国策》170

一、《战国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体裁170

二、《战国策》在表述上的成就172

第四节 图像和地图175

一、中国历史撰述的主要体裁175

二、最早的历史图像176

三、《山海经》、《天问》和历史图像176

四、地图178

第四章 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180

第一节 神的世界180

一、远古传说中的氏族神180

二、殷人的氏族神181

三、周人的氏族神183

四、氏族神身份的变化188

第二节 来到人间191

一、氏族神身份的变化和历史来到了人间191

二、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怀疑思想193

三、孔子和《国语》、《左传》的历史观点196

第三节 观点的争鸣200

一、墨家的观点200

二、老子和庄子的观点202

三、商鞅的观点204

四、孟子和《易·大传》的观点205

五、邹衍的观点208

六、荀子的观点210

七、韩非的观点213

第五章 历史知识的运用215

第一节 “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215

一、历史知识的重要性215

二、列举同类事例以说明一个问题216

三、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上说明问题217

四、援引史事进行理论上的辩诘219

五、韩非对历史知识的运用220

六、《吕氏春秋》对历史知识的运用221

二、孔子论“有道”、“无道”和墨子论治乱223

第二节 “疏通知远”223

一、“疏通知远”的重要意义223

三、战国时期主张变法的人物:商鞅和赵武灵王226

四、孟子和荀子对历史前途的看法228

五、李斯和韩非对历史前途的看法232

第三节 直笔、参验、解蔽237

一、直笔和良史237

二、儒墨重“征”“信”238

三、《吕氏春秋》的《察传》篇240

四、韩非论“参验”241

五、荀子论“蔽”和“解蔽”242

六、《庄子·天下篇》和解蔽精神245

七、“蔽”和“通”247

附录一 谈史学遗产248

附录二 谈史学遗产答客问267

附录三 谈历史文献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二277

附录四 谈史书的编撰——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三288

附录五 谈历史文学——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之四299

附录六 再谈历史文献学311

附录七 《史记》新论320

附录八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360

附录九 说六通375

第一卷再版后记3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