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军衔史话【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军衔史话
  • 刘岩,梁雪美,李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978750655915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军衔史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篇1

第一章 我军对军衔制的首次尝试1

一、等级制度在红军中的发展1

建军之初的军事共产主义2

粗略的待遇等级区分3

开始在高级干部中实行津贴制度5

全军开始实行津贴制度8

“高薪族”最高可拿百元津贴8

二、红军改编:换帽徽勉为其难,戴军衔遥遥无期10

由改编引起的新问题10

“纸上谈衔”以应急12

“空头军衔”的有趣回忆13

三、第一次正式部署军衔制,历时三年而未果15

雷厉风行的开端15

“马拉松”式的军衔评定18

历时三年未果的原因19

四、从毛泽东参加八路军少校的追悼会说开去21

授予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以军衔称号22

王明戏称“一门两中将”23

“感情上难以接受”的上尉衔24

佩戴苏军军衔符号的中国军队26

用军衔符号“瞒天过海”29

第二章 短暂的二次评衔:因和平而来,随内战而去33

一、为在国民党“国防部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再次评衔34

二、评衔工作因战火而自动终止35

三、部分单位自行建立过等级制度:“我们是革命的等级”39

四、临时授予少数人员军衔称号41

授予彭真、陈云等六人将校军衔41

授予军调部工作人员军衔称号42

第三章 漫长而曲折的军衔制准备工作47

一、“台阶工程”为军衔制的大厦筑底48

是直接评定军衔还是先评定级别48

建立“宝塔”形的等级体系50

几类特殊人员的评级52

军队级别功能被弱化54

二、首次立法与两次延期55

未最终成形的一部军衔制度立法文件55

评衔工作两次延期58

三、评衔工作再启动59

“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60

苏联顾问的“保密”与“苏式”军衔61

四、规范军官职务编制军衔63

编制为将官军衔的职务63

编制为校官军衔的职务64

编制为尉官军衔的职务65

五、关于军衔的授予、升降、剥夺66

首次评定军衔的标准66

军衔的晋升68

军衔的降级和剥夺69

六、制定军衔的标志符号70

军官军衔肩章70

军官和士兵军衔领章71

军兵种及专业勤务符号73

七、准备实授时再生变化74

毛泽东说“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74

未设置兵种元帅75

准尉:1955年军衔家族中的“黑户”76

不设准将设大校: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家77

第四章 新中国开国将帅和校尉官诞生纪事79

一、获得军衔称号相当不易82

六类人如愿以偿82

五类人遗憾终身82

1952年评定的级别是决定军衔高低的重要因素83

同是准兵团级,为何只有一人评为上将84

揭开“少将标准”的神秘传闻85

二、对特殊人员的特殊政策86

妇女干部获军衔称号者寥寥87

兼军队职务者“评而不授”的计划落了空88

转到地方工作的军队高级指挥员评衔内幕89

国民党起义和解放军官的军衔授予91

对其他特殊人员授予军衔的规定93

三、军衔授予:国庆六周年前后展开94

元帅军衔的酝酿和确定94

将官名单的最后敲定和排序98

校尉官军衔的审批程序有所简化100

隆重庄严的授衔仪式101

在异国他乡举行的授衔仪式106

四、有关授衔的两则释疑108

林彪的元帅军衔还算不算108

钱学森有没有“中将军衔”109

第五章 授衔中的让衔佳话112

一、元帅让衔: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113

徐向前:当不当元帅无所谓113

罗荣桓:“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114

彭德怀:我够不上元帅114

叶剑英:恳求“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115

二、大将让衔: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116

许光达:“降衔申请”言辞恳切116

徐海东:对授大将“感到有愧”118

三、让上将衔:徐立清的“两个金豆的含量不一般”119

四、中将让衔:孔庆德说“能授予校官就不错”122

五、少将让衔:我们没有权利向党争名争利124

李逸民:大度不争衔124

白志文:评个少将就应该知足了124

颜文斌:伸手向组织要是不光彩的125

肖选进:大校军衔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至高荣誉126

六、老红军授尉官:为革命无怨无悔126

第六章 军衔制度从取消到恢复128

一、一路“绿灯”的军衔制取消过程129

军衔制生存的土壤被政治气候板结129

取消军衔制动议的提出131

改革军官薪金制度,停止授衔、晋衔132

完成取消军衔制的法律手续133

二、取消军衔制后的等级制度134

国家机关行政干部级134

职务等级制度137

三、恢复军衔制:积极准备,谨慎从事140

中央军委做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140

成立恢复军衔制领导和办事机构141

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142

四、实行新军衔制:军衔立法文件八年出台144

酝酿起草阶段:反复修改20多稿144

研究论证阶段:摒弃50年代旧模式145

实施准备阶段:万事俱备待春风147

第七章 新军衔制度的实施149

一、等级设置之“新”149

最高设到上将151

一级上将设而未授后被取消152

为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而不设大尉153

军官职务等级编制军衔154

二、第二次授衔:新时代,新气象158

统一规定节点时间158

从严把握授衔标准160

隆重俭朴而统一的授衔仪式163

共和国女将军:两世同堂话今昔164

三、不多见的“Y”字符号169

预备役军衔制度的历史169

预备役军衔为何只设到少将170

预备役军衔的标志及佩戴171

四、军官军衔从少尉塔底升到上将塔尖需要多久172

军官军衔晋级期限的历次规定173

高级军衔晋升情况173

五、略谈降低、取消、剥夺军衔问题174

不犯错误能不能降低军衔?174

取消军衔是不是一种处分176

剥夺军衔是对犯罪军人的一种刑事处罚176

六、新军衔制的标志符号及佩戴178

肩章的等级标志178

军衔的类别符号179

07式军衔佩饰标志180

一度被忽视的退役军官着军衔服饰的权利184

第八章 从“文职将军”和“航天将军”谈起197

一、文职将军:说法欠妥,但事出有因198

文职干部穿不穿军装的争论198

“将官服装校尉帽”的高级文职干部200

“文职将军”说法的产生及正误辨析201

二、我军的文职制度能否产生“文职将军”203

为什么要实行文职制度204

文职干部的等级设置206

我军独特的文职干部军籍保留制度208

解放军中的“白领”:无军籍的文职人员209

三、航天将军:解放军中终究会出现的一种将军类别211

等级家族新成员:航天等级211

航天等级的晋升212

航天等级的功能和待遇213

预言:“航天将军”终究会出现214

第九章 士兵新军衔制的两度变迁215

一、三改士官军衔:中国军队不再有“军士”215

二、士官制度改革:部队活力的源泉217

原有士官制度存在四大缺陷218

提升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举措——分期服役219

军中出现女士官219

三、“最牛的兵”:新时期士官掠影221

“航模通”吴宪枝221

“水下蛟龙”王顺喜222

爱民模范张承用223

空调专家叶枝洪224

“士兵导弹专家”李忠文225

“攀登现代作战高峰的勇敢战士”宗道辉227

“士官专家”朱桂全228

“战鹰安全守护者”张新员229

“风口浪尖弄潮儿”陈列周230

超级女兵文敏231

第十章 人民解放军中的“双料”将帅234

一、两国将军234

二、两期将帅237

朱德237

刘伯承239

贺龙240

叶剑英241

萧劲光242

三、两军将军343

陈明仁243

陶峙岳244

董其武245

孔从洲(原名孔从周)246

韩练成247

曾泽生247

廖运周248

林遵248

张世珍249

魏镇249

王启明250

白天250

四、两度将军251

洪学智251

张震252

秦基伟253

刘华清253

郭林祥254

尤太忠255

李德生256

王诚汉256

向守志257

李耀文258

徐信258

刘振华259

张伯祥260

附录一 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将人员名单261

附录二 黄埔军校出身和出国留学的我军将帅263

黄埔军校出身的开国将帅26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国留学人员2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国留学人员267

后记2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