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修华严经疏钞 18【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修华严经疏钞 18
  • 华严编藏会整编 著
  • 出版社: 财团法人台北市华严莲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6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6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修华严经疏钞 1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1

壹 来意1

壹 约理法界2

(贰)释界2

贰 释名2

(壹)分名2

(贰)会名2

(参)品名2

壹 总明2

贰 得名2

(壹)释法2

贰 双约事理法界3

参 释名4

(贰)无碍门谓一心法界具含真如生灭二门6

(壹)随相门谓十八界中法界6

参 宗趣6

(壹)约义6

壹 明所入6

(壹)总唯一直无碍法界6

(贰)别6

壹 有为法界6

(壹)约因义本识能持诸法种子名为法界6

(贰)约分齐义三世之法差别边际名为法界6

贰 无为法界6

(壹)性净门在凡恒净6

(贰)离垢门对治方显6

参 亦有为亦无为法界6

(贰)圆融门一多无碍8

(壹)普摄门一摄一切8

肆 非有为非无为法界8

(壹)形夺门8

(贰)无寄门8

伍 无障碍法界8

(贰)对前料拣9

(壹)别列五门9

贰 明能入9

(伍)无障碍法界合前四句14

(肆)人法俱泯法界14

(贰)约类(法界类别)14

壹 所入14

(壹)法法界14

(贰)人法界14

(参)人法俱融法界14

伍 一异存亡无碍具足15

肆 能所圆融形夺俱泯15

贰 能入亦有身智俱泯亡五重15

参 能所浑融无二际限不分15

壹 所入法界17

(参)约位17

(壹)智正觉世间圆满18

壹 序分18

(壹)果法界18

(贰)因法界18

贰 能入18

(壹)顿入对前果位明诸菩萨顿入18

(贰)渐入对前因位寄显善财渐入18

参 双结能所因果无碍渐顿圆融18

肆 正释文18

(壹)本会18

参 重阁20

贰 林园20

(贰)器世间圆满20

壹 国城20

二 九威力表行24

一 十幢表回向24

(参)众生世间圆满24

壹 菩萨24

(壹)举数24

(贰)列名24

一 标二上首24

二 别列众名24

(一)通表住等四位24

四 十二眼表解25

三 十藏表地25

四 十又名幢表四地26

三 十光表三地26

(二)别表行布十地十度26

一 十冠表初地26

二 十髻表二地26

七 十胜表七地27

六 十上表六地27

五 十音表五地27

十 九同名觉表十地28

九 十又名音表九地28

八 十自在表八地28

(参)叹德29

三 总结数29

一 就迹约小释31

(贰)叹德31

贰 辨声闻众31

(壹)标数类31

二 约本门就菩萨叹32

(壹)标众念请38

贰 请分38

参 诸世主众38

(壹)标数类38

(贰)叹德38

(壹)十句所念果法40

壹 三十句念德难思40

(贰)显所请法(所念)40

(贰)十句玄妙难思42

(参)十句缘会可了44

(壹)十一句请随机宜45

贰 三十句请随机演45

(一)十句请说往因46

一 列所请46

(贰)二十句请所说法46

二 结请47

(二)十句请今果用47

(壹)入定缘50

贰 释文50

参 三昧现相分50

(壹)能现三昧明三昧为能现50

壹 叙意50

(贰)入定因51

一 总标52

(参)正明入定52

(二)辨顺违53

(一)叙昔解53

二 释名53

(一)略54

三 释义54

(一)引涅槃55

一 总明所据55

(二)广55

(二)引当经56

一 以十义合师子58

(二)别释58

二 开章正释58

(一)标二章58

二 依涅槃为十一事而频申59

壹 结前标後65

(贰)所现净土65

一 严重阁66

(壹)正显严(器世间严)66

贰 严此园林66

二 严园林69

(贰)出严所因(显智正觉世间严)70

三 严虚空70

(贰)正显严相72

(壹)结前标後72

参 结通法界72

壹 东方73

(壹)别集十方73

肆 远集新众分73

贰 南方75

参 西方76

肆 北方77

伍 东北方78

陆 东南方79

柒 西南方80

捌 西北方81

玖 下方82

拾 上方86

(壹)上近诸佛德90

贰 别90

(贰)通赞德行90

壹 总90

(贰)下摄众生德92

(参)大用自在德93

(参)总结集因94

(壹)明不见之人95

伍 举失显得分(亦名举劣显胜分)95

贰 不见因108

壹 不见果108

(贰)明所不见境108

参 总结不见110

壹 徵111

(参)释不见所由111

一 不赞果故112

(二)别112

贰 释112

(壹)法说112

一 阙宿因故112

(一)总标大小善差112

(二)举劣异胜112

一 释不见佛果之因112

(一)总112

二 释不见菩萨之因113

(二)阙胜进行(亦是显劣心)113

二 不修因故113

(一)阙自分行(亦是明狭心)113

(三)举胜拣劣115

二 显不能见116

一 无胜德行116

(四)结不见闻116

二 阙现缘故116

(一)无胜德行故不见116

(三)结成不见117

(二)结成所无117

(二)住自乘解脱故不见117

一 徵117

二 释117

(一)住自乘作证117

二 别(谓一一喻别喻诸德)121

一 通(谓一一喻总喻不见因果等境)121

(贰)喻显121

一 总料拣121

(一)叙昔总许121

(二)申今正义121

(一)鬼对恒河喻123

二 随文别释(十喻各有喻合)123

(二)觉梦相对喻127

(三)愚对雪山喻130

(四)伏藏难知喻131

(五)盲不见宝喻132

(七)遍处定境喻134

(六)净眼无障喻134

(一)释名135

一 喻135

(二)引论会释138

(三)会通经意140

二 合141

(九)二天随人喻142

(八)妙药医形喻142

(十)灭定不行喻143

三 逆配阙因146

一 正释文149

(参)徵以结成149

(二)正申难意150

(一)结前文以为难本150

二 会通妨难150

二 显化仪不同154

一 显不共般若154

(三)会释本文154

三 明通局有殊157

四 约开显有异158

五 结成缘起159

(壹)东方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十偈总赞一会160

陆 偈颂赞德分160

(贰)南方不可壤精进王菩萨十偈唯叹菩萨161

(参)西方普胜无上威德王菩萨十偈唯叹佛德163

(肆)北方无碍胜藏王菩萨十偈九喻叹三德深广164

(伍)东北方化现法界愿月王菩萨十偈叹普益众生德166

(陆)东南方法慧光焰王菩萨十偈叹大用难思德168

(柒)西南方破一切魔军智幢王菩萨十偈叹智身难思德169

(捌)西北方愿智光明幢王菩萨十偈叹佛成就菩萨德170

(玖)下方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萨十偈叹佛难见闻德172

(拾)上方法界差别愿智神通王菩萨十偈叹佛恩深重德173

贰 能开方便174

壹 明开发意174

柒 普贤开发分174

(壹)长行174

参 正明开显175

贰 正说偈辞十偈颂十法句179

壹 说偈仪意179

(贰)偈颂179

肆 明光分齐181

参 光摄眷属181

捌 毫光示益分181

(壹)毫光普示181

壹 标光意181

贰 主光体用181

(三)别彰所现182

(二)遍处不同182

(贰)依光见法182

壹 此众普见182

(壹)能见人182

(贰)所见法182

一 见此会遍法界之尘刹182

二 多类摄化遍周法界182

(一)广大会遍182

一 能见分齐183

(贰)以彼类此183

贰 类显十方183

(壹)举此显彼183

(参)见证因缘184

二 所见自在184

三 结其所入185

二 显前能入185

(肆)明其得益185

壹 因见得法185

(壹)略明185

一 明所入185

(二)别列一百一门三味187

(一)徵起187

(贰)广明得法187

一 广能入187

(三)总结能所191

二 调生无染德192

一 智位高深德192

二 广所入192

(一)别列192

三 成满诸度德193

七 色身自在德194

六 法身圆满德194

四 智力无畏德194

五 成就昔行德194

九 三昧神变德195

八 辩才自在德195

(二)总结196

十 成等正觉德196

(贰)别198

(壹)总198

贰 荷恩兴供198

(参)结(结其所因)199

壹 二偈总叹200

(贰)正颂200

玖 文殊述德分200

(壹)述意200

参 二偈赞依正互在201

贰 一偈赞众生世间201

陆 二偈总显普收202

伍 三偈述於正觉依正无尽202

肆 三偈述上林空202

(壹)总明203

壹 别明毛孔世主化203

拾 无涯大用分203

(壹)总显用因203

(贰)依体起用203

一 六度化204

(二)明十度门化204

(贰)别显204

一 能化法204

(一)杂明欣厌等门化204

四 智度化205

三 力度化205

二 方便度化205

四 所化益206

三 能化心206

二 所化处206

(一)结前生後206

(二)别明所在206

(壹)住处化异207

贰 通显分身多类化207

五 总结末不离本208

四 化法异208

(贰)现身化异208

一 能化身异208

二 化处异208

三 化类异208

壹 总显会意213

(贰)末会(亦即一部流通)213

贰 会数开合216

伍 二位统收220

肆 定会名义220

参 会主多少220

贰 解行相对221

壹 能所相对221

(壹)相对明表221

(贰)总融二圣(总结上三)222

(壹)二圣三事各对圆融222

参 理智相对222

(贰)互融显圆222

壹 以二门各自圆融(二圣三事各自圆融)222

(壹)融文殊信解智222

(贰)融普贤所信及行并所证三222

贰 以二圣法门互融222

(贰)双会224

(壹)双标224

陆 五相分别224

(肆)智昭无二相225

(参)摄德成因相225

(参)正释225

壹 依五相225

(壹)寄位修行相225

(贰)会缘入实相225

(参)别义料拣226

(贰)从别义且为五相却归前释226

(伍)显因广大相226

贰 立别理226

(壹)拣後四相总为寄位修行226

肆 约相辨异不出菩萨五生228

参 约义显法缘起法界人法228

柒 圆摄始终228

捌 会主类别(法界人类)228

(壹)明类别228

(贰)显义相228

壹 约果摄化如来海印所现228

贰 约因成行菩萨随力现形228

一 标主出阁232

(壹)能化发起232

玖 法界事义232

拾 随文解释232

(壹)寄位修行相232

壹 文殊菩萨寄十信位232

二 别明伴从233

三 总显出仪235

(一)总辨摄仪236

二 摄众同游236

(贰)成彼化事236

一 比丘会236

(一)助化摄大236

一 睹缘兴念236

三 叹德237

二 列名237

(二)别明所化237

一 指数辨位237

(一)示胜境238

一 以身仪摄益238

(二)正明化益238

(三)诣胜人242

(二)得胜益242

二 设敬兴愿243

一 示摄相243

(四)蒙胜摄243

一 授法244

(一)授自分法244

一 语业摄益244

(1)天眼用246

2 别明定用246

二 得益246

(一)别明一定246

1 明所得定体246

(二)通显多门247

(4)宿住用247

(2)天耳用247

(3)他心用247

二 展转获益248

一 教劝248

(二)授胜进法248

(二)明至化处249

(一)结前所作249

二 诸乘人会249

二 摄三乘机250

一 明诸龙250

(三)显所说法250

(四)明所益众250

三 摄善财会252

(二)修入众殊253

(一)趣求有异253

(三)示方不同254

(五)遣不遣别260

(六)叹不叹别260

(四)见处差别260

(七)推不推别261

二 优婆夷262

一 优婆塞262

(八)结不结别262

(九)去不去别262

(十)释文262

一 四部云奔262

(一)总明262

(二)别显262

四 童女263

三 童男263

一 总调大众264

(一)身意调机264

二 三业调化264

1 观外缘265

(二)别显265

二 别观善财265

(一)总标265

2 观内因266

(二)当机受法267

(一)总叙说因269

三 上根随逐269

(二)二偈明依因趣果亦即失於灭道274

(一)二偈明依果起因亦即迷於苦集274

(二)正陈偈颂274

一 四颂伤己沈溺自勉不能274

1 六偈对前苦集希垂拔济277

(一)十三偈赞人求法277

二 三十偈仰德依人请垂拔济277

2 七偈对失灭道冀成行果278

1 四偈求悲智定摄利他乘279

(二)十五偈叹法求乘279

2 三偈求十度自行乘282

3 四偈求二利灭障乘284

4 四偈求运载广大乘285

(一)略赞略教286

四 大圣重教286

(三)二偈双结人法286

(二)广问广答289

一 问290

1 二偈赞其发心291

(一)偈颂别赞别教291

二 答291

2 一偈略教292

4 五偈广教294

3 一偈重赞发心德294

(二)长行总赞总教296

5 一偈结益296

二 劝往教问300

一 举友依正300

(三)指示後友300

(四)念恩辞退302

一 依教趣求307

(壹)德云比丘寄初发心住307

贰 德云比丘下十人寄十住位307

二 见敬咨问312

(一)赞器希有314

三 称赞授法(正入法界)314

一 示体相316

(二)正示法界(即念佛三昧分)316

(三)明所见事别320

(二)别显所见数多320

二 明胜用(亦是展转释成分)320

(一)约内用320

(二)明其外用320

一 不动而往320

二 不念而持320

三 不往而见320

(一)标320

(一)谦己知一(即结其自分)324

四 谦己推胜324

一 总325

(二)推胜知多(即增其胜进分)325

二 别326

(一)总释文意328

(四)别释由致329

(三)辨顺违329

(二)叙古释329

(二)会释经文330

(一)所念差别330

(五)开章别释330

一 标所念330

二 寄三身释330

(三)以能念收束333

三 约十身释335

(一)正示善友337

五 指示後友337

三 结337

(二)叹友胜德338

(一)依教正观339

一 依教趣求339

六 恋德礼辞339

(贰)海云比丘寄第二治地住339

(二)趣求後友340

二 见敬咨问343

二 答344

一 本问344

三 赞示法界344

(一)赞法器344

(二)显发心相胜345

(一)赞因缘难具345

三 正赞345

(一)托事显诠347

一 明修观347

(二)正授法要347

(二)欲亡诠求旨348

一 见依351

(一)见佛(即见法界无碍依正分)351

二 观成利益351

二 见正353

(二)别显持多之相355

(一)总显所持法多355

(二)明得闻法355

一 演说355

二 受持355

三 明其转授356

五 指示後友360

四 谦己推胜360

(一)念前友教363

一 依教趣求363

六 恋德礼辞363

(参)善住比丘寄第三修行住363

(一)见364

二 见敬咨问364

(二)趣求後位364

(三)别问行起胜用366

(二)结前请後366

(二)敬366

(三)咨问366

一 自陈发心366

二 正陈请问366

(一)总问於法起行366

一 总标所得368

(二)授法368

三 称赞授法368

(一)赞368

一 通明智用无碍370

(二)显法功用370

二 别示其相370

(一)修习得法370

二 总相徵释374

(一)於空现变375

三 别明通用多显神足通十八变相375

(三)现形益物376

(二)十方遍供376

(二)仰推胜进379

(一)谦己知一379

四 谦己推胜379

五 指示後友385

一 依教趣求386

(肆)弥伽居士寄第四生贵住386

六 恋德礼辞386

二 见敬咨问388

一 审定389

(一)称赞法器389

三 称赞授法389

(一)敬390

二 敬赞390

一 赞发心392

(二)赞392

二 赞求友395

一 现通益物令其目睹396

(二)授己法门396

二 升坐说授令其听闻400

四 谦己推胜402

五 指示後友404

六 恋德礼辞406

二 显修之益407

一 思修前法407

(伍)解脱长者寄第五具足方便住407

一 依教趣求407

(一)思念前教407

(二)趣求後友408

(一)见敬409

二 见敬咨问409

(三)欲齐菩萨行410

(二)欲罄尽法源410

(二)自陈发心410

一 总410

二 别陈发心之相410

(一)欲上穷佛境410

三 请说所疑412

二 赞能诱诲412

(三)方陈请问412

一 结前生後412

三 明定业用414

二 举定名体414

三 正示法界414

(一)入定默示414

一 入定因缘414

二 示定名体416

一 明起定416

(二)出定言告416

三 明定业用418

(一)结前所见体无来往420

四 彰定体相420

一 随心念佛诸佛现前421

(二)广显随心见佛体相421

(二)释其所由422

(一)总明相无来往422

二 正显唯心念佛观体422

(1)如梦对423

1 别显423

(2)如影对432

(3)如幻对435

(4)如响对436

2 结成唯心438

三 以唯心观遍该万法442

四 结劝修学令证唯心444

四 谦己推胜445

六 恋德礼辞446

五 指示後友446

一 念教趣求447

(陆)海幢比丘第六正心住447

一 见入定相448

(一)见敬448

二 见敬咨问448

一 足出长者450

(一)别明身分作用处别450

二 见定业用450

二 膝出刹利451

三 腰出仙人452

五 胸出修罗453

四 胁出诸龙453

六 背出二乘454

七 肩出夜叉455

八 腹出紧那罗456

九 面出轮王457

十 目出日轮458

十一 眉出帝释459

十三 头出菩萨460

十二 额出梵王460

1 为菩萨462

(二)别彰法雨不同462

十四 顶出如来462

(一)总显所出身语之相462

2 为杂类463

(三)总结周遍464

(二)总显毛孔光明业用466

三 瞻敬证入469

五 睹从定起(明出定)470

四 所经时分470

一 赞471

(二)正明咨问471

二 答472

一 问472

二 正问472

(一)问名472

(二)智正觉世间无碍474

(一)於器世间无碍474

(二)问用(问境界)474

一 问474

二 答474

(三)於众生世间无碍475

四 指示後友476

二 显不能测476

三 谦己推胜476

(一)谦己知一476

(二)推胜476

一 举彼所知476

一 依教趣求478

(柒)休舍优婆夷寄第七不退住478

五 恋德礼辞478

一 见依报殊胜480

(一)见480

二 见敬咨问480

二 见正报端严483

(三)咨问法要484

(二)设敬484

(一)益物不空用485

二 别明胜用485

三 正示法界485

(一)举法门体用485

一 总举体用485

(三)引证不空486

(二)诸佛被益用486

(二)约心量答487

(一)约因缘答487

(二)穷因浅深487

一 问487

二 答487

一 别明491

(一)反释无齐限491

(三)显果久近491

一 问491

二 答491

一 别明493

(二)顺释无齐限493

二 总显493

(三)总结无尽494

二 总显494

四 谦己推胜496

二 答496

(四)彰法名字496

一 问496

五 指示後友497

六 恋德礼辞498

一 依教趣求499

(捌)毗目瞿沙仙人寄第八童真住499

(二)设敬称赞500

二 见正报500

二 见敬咨问500

(一)见500

一 见依报500

(三)咨问法要502

(一)称赞法器504

三 称赞授法504

一 示法名体505

(二)正授法要505

三 授令证知506

二 徵其境界506

四 得解脱益508

五 明舍加持510

四 谦己推胜511

六 明言承领511

五 指示後友512

六 恋德礼辞514

(玖)胜热婆罗门寄第九王子住514

一 依教趣入514

(一)证前514

一 显证所因514

二 正明证益514

(一)自分益514

(二)胜进益514

(二)趣後514

二 见敬咨问516

(一)见苦行516

(二)敬516

(三)问516

(一)示法劝修518

一 直消文意518

二 通标三毒深玄之义518

三 正示法界518

三 开门别释519

(一)当相即空519

(二)幻用摄生520

(四)留惑润生522

(五)当相即道522

(三)在惑用心522

一 梵天劝524

(三)胜缘劝引524

(一)总劝莫疑524

(二)彰其本意524

二 正疑魔壤524

一 道缘难具524

(二)疑惮不受524

(三)自述蒙益525

二 诸魔劝525

三 自在天526

四 化乐天526

五 兜率天527

六 三十三天527

八 夜叉王528

九 乾闼婆王528

七 龙王528

十 阿修罗王529

十一 迦楼罗王529

十二 紧那罗王530

十三 欲界诸天531

(四)疑尽悔愆532

(五)诫劝见容532

一 正修证534

二 陈自所得534

(六)依教修证534

四 谦己推胜535

五 指示後友536

(一)修入前教537

一 依教趣求537

(二)趣求後友537

(拾)慈行童女寄第十灌顶住537

六 恋德礼辞537

二 见敬咨问539

三 正示法界540

(一)令观亲证540

一 显法名因541

二 彰法胜用541

(二)以言显发541

四 谦己推胜549

五 指示後友550

六 恋德礼辞5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