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言哲学研究 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寅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言哲学研究 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1
第一章 语言哲学入门1
第一节 西方哲学简表1
一、序言1
二、西哲简表3
第二节 简论形而上学6
一、“形而上学”到底何意?7
二、从哲学上“形”说起9
三、翻译之误10
四、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12
第三节 Being为“毕因”15
一、研究Being的意义15
二、Being的翻译22
三、小结23
第四节 哲学的三次转向23
一、古希腊哲学:毕因论转向23
二、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28
三、现代哲学:语言论转向29
四、小结31
第五节 哲学的第四转向32
第二章 西方哲学家论语言:五段情结35
第一节 哲学与语言学互动的简史35
第二节 古希腊的毕因论转向36
一、赫拉克利特37
二、高尔吉亚37
三、苏、柏、亚38
四、小结40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语言与哲学41
一、引言41
二、从语言分析到哲学与逻辑42
第四节 中世纪的神学毕因论时期48
一、上帝创造语言48
二、哲学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48
三、语言学中唯名论与唯实论49
四、思辨语法51
五、助范畴论52
六、小结52
第五节 近代史上认识论转向53
一、经验论者53
二、理性论者58
三、普遍论与相对论69
四、小结70
第六节 现当代语言哲学转向时期71
一、语言哲学三原则71
二、20世纪语哲对语言学的影响73
三、小结74
第七节 后现代转向下的认知语言学75
第三章 语言哲学之源:六项原因77
第一节 反思形而上,另辟新蹊径78
第二节 经验兼理性,相得又益彰81
第三节 新符换旧桃,人工语登场82
一、从主词到谓词83
二、从表层到深层83
三、从部分符号到全部符号84
第四节 顺应新趋势,倡导科学化85
第五节 现代语言学,功劳不可没86
一、语言具有先在性,语言使思想出场89
二、批判语言工具论90
三、关系vs命题/事实91
四、关门风刮及各科92
五、整体性同构关系94
六、为解构论提供靶源96
七、索氏对语哲的其他影响97
八、索氏与语哲三原则98
第六节 兴语言分析,批心理主义98
一、狄尔泰99
二、布伦塔诺100
三、冯特101
四、弗洛伊德101
五、小结101
第四章 语哲学习主线:七条途径(上)104
第一节 概述104
第二节 谱系梳理104
一、英美分析哲学106
二、日常语言学派111
三、维氏前后期理论及比较118
四、欧陆人本哲学148
第三节 语言分析150
一、弗雷格150
二、罗素154
三、维氏166
四、维也纳小组168
五、塔尔斯基169
六、奎因171
第四节 意义的定义180
第五章 语哲学习主线:七条路径(下)183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之分183
一、分析与综合之分183
二、反思分析与综合之分185
三、“分析”的多种含义191
四、“分析”与“思辨”之分198
第六节 40要点198
第七节 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201
一、指称论:意义研究之始源201
二、专名的内涵与外延之争203
第八节 传承与超越216
第六章 意义的定义(上):指称与涵义218
第一节 概述218
第二节 指称论220
第三节 观念论223
一、古希腊223
二、近代224
三、现当代226
四、我国学者226
第四节 涵义论226
一、L与S直接连接228
二、S与R直接连接228
三、L与R间接连接229
第五节 命题论229
第六节 摹状论232
一、摹状论与认识论232
二、摹状语与代词233
三、“存在”不做谓词235
第七章 意义的定义(中):外延方法242
第七节 证实论242
第八节 真值论245
第九节 功用论249
第十节 行为论252
第十一节 语境论/情境论257
第八章 意义的定义(下):内在论与人本观259
第十二节 意向论259
第十三节 关系论264
一、“切二留一”和“内指关系论”264
二、理论基础和深远影响267
第十四节 成分论268
第十五节 替代论270
第十六节 现象学意义观272
一、现象272
二、现象学273
三、现象学还原274
四、意向性274
五、现象学意义观275
六、人本观276
第十七节 存在主义意义观277
一、两点超越277
二、思与诗279
三、存在主义意义观280
四、现代解释学280
第十八节 解释学意义观281
一、理解的特征282
二、解释学后继者285
第十九节 解构主义意义观288
一、消解结构,否定系统288
二、解构论意义观289
第二十节 认知意义观291
第二十一节 多元互动观293
第九章 指称论之争:四种主要观点294
第一节 意义多元论294
第二节 指称论与摹状论295
一、指称论难题295
二、弗雷格的解决方案299
三、罗素的解决方案300
四、摹状论的问题302
五、维氏和塞尔的修补方案304
六、其他学者的修补方案305
第三节 摹状论与因果论306
一、因果论出场306
二、摹状论与因果论之别307
第四节 两论具有互补性308
一、摹状论之不足308
二、因果论之缺陷311
三、两论互补316
第五节 命名转喻论319
一、概述319
二、转喻论新析319
三、小结325
(下)327
第十章 乔姆斯基:TG学派语义观327
第一节 TG理论简述327
一、第一阶段(1957):SS327
二、第二阶段(1965):ST329
三、第三阶段(1972):EST331
四、第四阶段(1975/1976):REST332
五、第五阶段(1981):GB333
六、第六阶段(1993):MP335
第二节 TG的五种意义观336
一、解释派语义学336
二、生成派语义学337
三、菲尔墨格语法339
四、齐夫语义理论344
五、分解语义学345
第三节 外在论与内在论349
一、外在论349
二、内在论350
三、对比乌尔曼和萨义德的意义理论分类352
第四节 结语353
第十一章 意义理论大观园:批判与发展354
第一节 指称论354
第二节 观念论357
第三节 涵义论358
第四节 命题论359
第五节 摹状论360
第六节 证实论360
第七节 真值论363
第八节 功用论367
第九节 行为论368
第十节 语境论370
第十一节 意向论371
第十二节 关系论373
第十三节 成分论376
第十四节 替代论376
第十五节 TG语义观378
一、先句法,后语义,方向失误378
二、心智内在论语义观,较为片面378
三、形式语义观,局限太大379
四、几种TG语义观,各有不足379
第十六节 人本哲学语义观381
第十七节 认知语义观381
第十二章 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的基础(上)384
第一节 形式逻辑简史384
一、经典形式逻辑384
二、近现代形式逻辑简史385
三、概念与函数386
四、“对象词一概念词”vs“S—P”389
五、哲学意义391
第二节 谓词演算392
一、个体常项393
二、个体变项与量词394
三、逻辑联结词399
四、经典逻辑现代化402
五、小结403
第三节 命题演算405
一、逻辑原子论与逻辑真值表405
二、命题演算408
三、公式变换410
第十三章 现代形式逻辑:语言哲学基础(下)412
第四节 内涵逻辑412
一、从外延逻辑到内涵逻辑412
二、内涵逻辑的具体内容414
三、内涵逻辑的分类416
第五节 语义公设419
一、引言419
二、语义公设与涵义关系421
第六节 谓词的涵义特征423
一、引言423
二、谓词的元424
三、二元谓词的特征424
第七节 蒙塔古语义学427
一、概述427
二、主要观点427
第八节 现代形式逻辑的利与弊429
一、优点430
二、问题431
三、结语438
第十四章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上)439
第一节 新时代的宠儿439
一、引言439
二、文学艺术的后现代主义440
三、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441
四、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时期442
五、语言学的后现代主义443
第二节 后现代哲学思潮的超越443
一、过渡时期443
二、人本性和批判性444
三、破坏性和解构性447
四、建设性和体验性448
第三节 后现代哲学的特征451
一、哲学王与非哲学451
二、基础论与超基础452
三、中心论与去中心455
四、理性论与非理性456
五、人本观与后人道458
六、二元论与多元论460
七、破坏性和建设性463
第十五章 哲学的第四转向:后现代主义(下)470
第四节 认知语言学:哲学第四转向的产物470
一、体验人本观471
二、原型范畴论471
三、互动建构论472
四、识解多元化473
五、语义模糊性474
六、语言差异性474
七、隐喻认知论475
八、新创性结构476
第五节 对语言的新认识477
一、语言是社会生产力477
二、语言是民族凝聚剂479
三、语言是知识储备库480
四、语言是存在的家园480
第十六章 中国后语言哲学:出场与成长482
第一节 概述482
一、什么是哲学?482
二、什么是语言哲学?482
第二节 中国后语言哲学484
一、出场484
二、四项原则484
三、四原则呈递进关系485
四、小结488
第三节 中国后语哲的方法论思考489
一、引言489
二、引进西方理论可取,尤以进路和方法为先489
三、不必仅盯住西方,当兼顾国人遗产491
四、不必终老一派之说,必要时当另起炉灶492
五、反思激进人本观,倡导体验人本观494
六、理论结合实践,体认象似性直接指导教学499
第四节 结语499
第十七章 超越与回归: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新增长点502
第一节 从哲学的超越和回归说起502
一、超越502
二、回归503
三、超越与回归互含503
第二节 体验哲学溯源504
一、体验哲学概述504
二、心智的体验性506
三、认知的无意识性515
四、思维的隐喻性515
第三节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超越519
一、体验哲学的超越519
二、认知语言学的超越522
第四节 笔者心得与中国后语哲523
一、确立核心原则524
二、溯源体验哲学524
三、建构SOS理解模型525
四、细化认知分析526
五、提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528
六、拟构认知语言学权宜性定义529
七、提出语言新性质“体验性”529
八、强调中西结合530
第五节 结语531
第十八章 后语哲视野下的SOS理解模型533
第一节 认识和理解: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533
第二节 传统理解模式534
一、单向运思模式535
二、主客互动模式536
三、主主互动模式537
第三节 SOS理解模型538
一、单向观之误538
二、双向观之误540
三、SOS理解模型的解释力541
第四节 语料论证SOS理解模型543
一、辖域和背景545
二、视角548
三、突显550
四、详略度552
第五节 结语554
一、主客主式的体验性555
二、多重互动555
三、拟构观替代同构观556
第十九章 基于SOS理解模型的意义体认观558
第一节 概述558
第二节 从二元走向三元560
一、语义二元观560
二、语义三元观561
第三节 从三角到线性的超越563
一、语义三元观之缺陷563
二、从三角到线性564
三、体认观与心智哲学566
第四节 体认观对一物多名的新解571
一、妻子571
二、向日葵572
三、月亮573
四、地瓜573
五、汉语108个“我”574
第五节 体认象似性576
一、概述576
二、形义象似观577
三、象似观的应用性581
第六节 结语585
第二十章 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研究587
第一节 概论587
第二节 不同哲学流派视野下的人本观587
一、古希腊人本观589
二、中世纪神本观590
三、近代人本观590
四、现代人本观590
五、后现代人本观591
第三节 基于后现代哲学的体验人本观592
第四节 中国后语哲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595
一、概论595
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596
三、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学派596
四、认知语言学派597
第五节 后语哲视野下的隐转喻研究599
一、隐转喻在后语哲视野下复活599
二、隐喻方式是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600
三、隐转喻具有普遍性602
第六节 结语603
附录一 重点推荐书目和工具书606
附录二 术语索引和汉译对照表609
附录三 人名索引和汉译对照表642
主要参考书目652
热门推荐
- 3343342.html
- 742200.html
- 3464340.html
- 2282576.html
- 1829959.html
- 139848.html
- 1699722.html
- 3578010.html
- 498576.html
- 3840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9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87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6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4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0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7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0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05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9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