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编辑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编辑学导论
  • 任定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5201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0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编辑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编辑学总论1

引言1

1 编辑系统进化与文字符号演化1

1.1 国外文字符号的演化概况2

1.2 我国汉字符号的演化概况4

1.2.1 我国文字符号形成的前期4

1.2.2 我国最初的符号及其形态演化8

1.2.3 我国汉字符号形态的演化12

1.2.4 汉字结构的六书法13

2 编辑系统进化与科学技术进步15

2.1 科学技术是编辑学研究对象信息、知识的主要内容15

2.2.1 编辑系统进化与造纸术的发明18

2.2 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在编辑系统进化史上的地位18

2.2.2 编辑系统进化与印刷术的发明19

2.3 人类近代文明史上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地是编辑系统进化的摇篮21

2.4 人类社会近代文明史上几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给编辑系统进化带来根本性的变革26

3 编缉系统进化与信息、知识传播媒体的演化1)31

3.1 编辑系统进化与图书传播媒体演化31

3.1.1 国外图书传播媒体的演变32

3.1.2 我国图书传播媒体的演变33

3.2 编辑系统进化与期刊传播媒体演化37

3.2.1 国外期刊传播媒体的演变38

3.2.2 我国期刊传播媒体的演变39

3.3 编辑系统进化与报纸传播媒体演化42

3.3.1 国外报纸传播媒体的演变42

3.3.2 我国报纸传播媒体的演变45

4 编辑系统进化与信息、知识传播媒体的演化2)49

4.1 编辑系统进化与广播传播媒体演化49

4.1.1 国外广播传播媒体的演变49

4.1.2 我国广播传播媒体的演变51

4.2 编辑系统进化与影视传播媒体演化53

4.2.1 国外影视传播媒体的演变53

4.2.2 我国影视传播媒体的演变59

4.3 编辑系统进化与电子传播媒体演化64

5 编辑学研究的历史、研究态势及其学科构建的客观标准68

5.1 编辑学研究历史简述68

5.2 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基本态势70

5.2.1 编辑学研究态势是个学术理论问题70

5.2.2 我国目前编辑学研究的基本态势72

5.3 编辑学学科构建的客观标准77

6 编辑与编辑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概念84

6.1 对我国目前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辨识85

6.2 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科学特征87

6.3 给定编辑与编辑学概念的科学原则88

6.4 编辑概念与编辑学概念的界定92

7 编辑学的学科性质96

7.1 认识编辑学学科性质的科学依据96

7.1.1 从科学发展的态势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97

7.1.2 从科学发展的相关性规律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98

7.1.3 从编辑学的研究内容探索编辑学的学科性质99

7.1.4 从编辑与编辑学研究对象考察其学科性质100

7.2 编辑学学科命题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01

7.2.1 从标志人类社会文明几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103

7.2.2 从信息社会的到来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105

7.2.3 从波普尔世界3理论考察编辑学的学科性质107

7.3 编辑学是涵盖面较大的横断学科109

8 编辑学的学科范围与相关及新兴学科的关系112

8.1 编辑学学科范围的科学依据112

8.2 编辑学学科的归属问题115

8.2.1 编辑学不是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115

8.2.2 编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116

8.2.3 编辑学更不是意识形态范畴的学科117

8.2.4 编辑学是应用学科吗?118

8.3 编辑学与相关及新兴学科的关系119

8.3.1 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关系119

8.3.2 编辑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20

8.3.3 编辑学与传播学的关系121

8.3.4 编辑学与文化学的关系122

9 编辑学系统结构及其层级体系124

9.1 编辑学的学科系统结构124

9.2 编辑学结构及其层级体系构建的科学原则128

9.2.1 科学性原则128

9.2.2 实践性原则129

9.2.3 整体性原则129

9.2.4 层级性原则130

9.3 编辑学系统结构及其层级体系131

9.4 编辑学学科结构及其层级体系的学科概述133

9.4.1 第1层级学科群的概述133

9.4.2 第2层级学科群概述135

9.4.3 第3层级学科群概述137

9.4.4 第4层级学科群概述137

10 编辑系统的内在功能140

10.1 编辑系统结构与编辑功能140

10.2 编辑系统的内在功能143

10.2.1 编辑选择性功能143

10.2.2 编辑创造性功能145

10.2.3 编辑规范性功能147

10.2.4 编辑媒体性功能149

10.2.5 编辑传播性功能151

11 编辑系统的社会功能154

11.1 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功能154

11.2 舆论导向与控制功能158

11.3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功能160

11.4 对人类育化与智能开发功能162

11.5 对科技与文化的增殖功能164

11.6 审美情趣与娱乐消遣功能166

12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社会地位、基本特征与编导者使命168

12.1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社会地位168

12.1.1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历史地位168

12.1.2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169

12.1.3 信息、知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171

12.2 信息、知识编辑传播媒体的基本特征172

12.2.1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成果的真实记录172

12.2.2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信息、知识源173

12.2.3 科技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成为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173

12.2.5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发现和培育人才的学校174

12.2.4 编辑媒体是当代信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工具174

12.2.6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175

12.2.7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国家编辑传播出版方针、政策的体现175

12.2.8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评价创作者的依据176

12.2.9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特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献176

12.2.10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精神财富177

12.3 当代编导者的神圣使命177

12.3.1 编导者是信息、知识的物化者178

12.3.2 编导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178

12.3.3 编导者是信息、知识新域的开拓者178

12.3.4 编导者是青年新秀的扶持者179

12.3.5 编导者是科学、艺术真理的捍卫者179

12.3.8 编导者是社会信息、知识群的构建者180

12.3.6 编导者是科学、艺术道德的维护者180

12.3.7 编导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180

第2篇 编辑学基本原理182

引言182

13 编辑学原理研究现状及其构建编辑学原理的科学原则183

13.1 我国编辑学原理研究现状184

13.1.1 萧汉森、戴志松提出的3个原理184

13.1.2 陈雨思提出的5个原理186

13.1.3 王振锋提出的3个原理189

13.2 构建编辑学原理的科学原则191

13.2.1 数学公理化的科学原则192

13.2.2 遵循科学理论形式的学科原则192

13.2.3 编辑学原理与编辑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194

14 编辑信息原理197

14.1.1 一般信息及概念198

14.1.2 实用信息及其概念198

14.1 信息与编辑信息及其概念198

14.1.3 哲学信息及其概念200

14.1.4 编辑信息及其概念201

14.2 信息社会、社会信息与编辑信息202

14.3 编辑信息与信息的同一性与差异性206

14.3.1 编辑信息与信息存在形态的同一性和差异性206

14.3.2 编辑信息与信息存在范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207

14.4 编辑信息的基本特征209

14.4.1 新颖性209

14.4.2 对象性209

14.4.4 规范性210

14.4.3 商品性210

14.4.5 继延性211

14.4.6 共享性212

14.5 编辑信息原理212

15 编辑语言原理215

15.1 语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16

15.1.1 语言的概念216

15.1.2 语言的基本特征218

15.2 编辑语言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19

15.2.1 编辑语言的概念219

15.2.2 编辑语言的特征220

15.3 编辑语言系统层级结构221

15.4 编辑语言类别描述223

15.5 与编辑语言有关的数学模型228

15.5.1 确定作者文风特征数学模型229

15.5.1 自然语言词汇分布数学模型229

15.6 编辑语言原理230

16 编辑美学原理232

16.1 美与美学概念及其学科类别233

16.1.1 美与美学的概念233

16.1.2 美学的学科类别234

16.2 编辑美及其特征237

16.3 编辑美的基本内容及其规律241

16.3.1 编辑美的内容241

16.3.2 编辑美的规律244

16.4 编辑美的社会功能246

16.5 编辑美学原理248

17 编辑再创性原理249

17.1 创造与编辑再创性概念250

17.1.1 创造与创造学概念250

17.1.2 编辑再创性概念254

17.2 编辑思维形式与再创性思维形式254

17.2.1 编辑一般思维形式254

17.2.2 编辑再创性思维形式257

17.3 编辑再创性的特征262

17.3.1 编辑思维的求异性262

17.3.2 编辑思维的突发性263

17.3.3 编辑思维的新颖性263

17.3.5 编辑思维的严密性264

17.4 编辑再创性原理264

17.3.4 编辑思维的综合性264

18 编辑传播原理267

18.1 传播与传播学概念268

18.1.1 传播的概念与传播类型268

18.1.2 传播学的概念271

18.2 编辑传播的性质及其特征272

18.2.1 编辑传播的性质272

18.2.2 编辑传播的特征273

18.3 编辑传播模式及其传播过程276

18.3.1 编辑传播模式276

18.3.2 编辑传播过程的5W公式278

18.4 编辑传播的社会功能281

18.5 编辑传播原理283

19 我国目前编辑学研究中的几种学术观点及其思考285

第3篇 编辑与编辑学方法论285

引言285

19.1 当前编辑与编辑学研究中的几种主要编辑观286

19.1.1 主体、客体编辑观287

19.1.2 作者、读者中介论编辑观288

19.1.3 文化缔构编辑观289

19.1.4 信息智化编辑观289

19.1.5 编辑活动编辑观290

19.2 对我国目前一些编辑观的思考291

19.2.1 两种偏向产生的社会客观原因292

19.2.2 两种偏向产生的主观认识原因294

19.3 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295

19.3.1 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296

19.3.2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296

19.3.3 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297

19.3.4 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298

20 编辑学方法论的研究态势与确立全息、统一论的编辑观301

20.1 编辑学方法论的研究态势301

20.2 全息统一论对编辑学研究的意义306

20.2.1 全息统一论是科学观的重大变革306

20.2.2 全息统一论对编辑学研究的理论意义307

20.2.3 全息统一论对编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308

20.3 用全息统一论构建编辑学的学科系统与要素309

20.3.1 全息统一论的本质309

20.3.2 用全息统一论考察编辑学系统及其要素311

20.4 编辑学结构系统与要素的全息统一性312

20.4.1 编辑学的同根、同源、同质与同构性313

20.4.2 编辑学结构系统与要素及其相互作用313

20.4.3 编辑学结构系统的相似性与环境的相互演化315

21 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在编辑学构建中的意义317

21.1 研究编辑学方法论的意义318

21.1.1 编辑学方法论与揭示编辑学内在规律相一致318

21.1.2 研究编辑学方法论的现实意义319

21.1.3 编辑学方法论对造就跨世纪人才的意义320

21.2 编辑学方法论的结构层次性321

21.3 哲学在编辑实践与编辑学研究实践中意义322

21.3.1 哲学对编辑学研究者世界观方面的意义322

21.3.2 哲学对编辑学研究者在认识论方面的意义323

21.3.3 哲学对编辑学研究者在方法论方面的意义324

21.4 科学方法论在编辑与编辑学研究实践中的意义325

21.4.1 科学思维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325

21.4.3 继承的批判方法在编辑学构建中的意义327

21.4.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327

21.4.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328

21.4.5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与控制方法在编辑学构建中的应用329

22 编辑学学科特殊的方法论333

22.1 构建编辑学特殊方法论的科学原则333

22.1.1 哲学、科学方法论与编辑学特殊方法论的异同333

22.1.2 编缉学学科内容与编辑学方法论的异同334

22.1.3 编辑方法与编辑学方法存在于编辑实践的节奏之中335

22.2 信息、知识有序化的方法336

22.3 信息、知识媒体化的方法339

22.4 信息、知识社会化的方法342

23 数学方法在编辑实践和编辑学研究实践中的意义346

23.1 数学方法及其意义346

23.2 移植有关数学模型于编辑学的内容之中349

23.2.1 信息量的数学模型350

23.2.2 科学信息、知识总量的增长规律数学模型351

23.2.3 科学信息、知识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353

23.2.4 著作者与信息、知识文稿数学关系规律数学模型355

23.2.5 科学信息、知识文稿的老化规律356

23.3 在编辑系统工程中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358

23.3.1 文图稿质量评价数学模型358

23.3.2 对信息、知识印制媒体的综合评价模型359

23.3.3 三审制数学模型360

23.3.4 现代化管理数字模型362

第4篇 编辑系统工程366

引言366

24.1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概念367

24 编导策划与设计367

24.2.1 编导策划与设计思想是创办特定传播媒体的基本原动力368

24.2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意义368

24.2.2 编导策划与设计目标是创办特定媒体的最高准则369

24.2.3 编导策划与设计蓝图是特定媒体依循的宪章369

24.3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客观依据370

24.3.1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任何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客观依据370

24.3.2 国家的总体路线、方针、政策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必然依据371

24.3.3 社会成员的信息、知识需求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基础依据371

24.3.4 各种学科的发展势态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科学依据372

24.3.5 信息、知识传播媒体发展的动态是编导策划与设计的直接依据372

24.3.6 前馈信息373

24.4.2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374

24.4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科学原则374

24.4.1 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374

24.4.3 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原则375

24.4.4 贯彻“百家争鸣”的原则376

24.4.5 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376

24.4.6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377

24.5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基本特征378

24.5.1 创造性特征378

24.5.2 系统性特征378

24.5.3 媒体类别性特征379

24.5.4 学科性特征380

24.6 编导策划与设计的内容381

24.6.1 宗旨381

24.5.5 时代超前性特征381

24.6.2 对象382

24.6.3 性质382

24.6.4 立场观点383

24.6.5 内容383

24.6.6 媒体要素384

25 学术编辑与艺术编辑385

25.1 学术编辑385

25.1.1 学术编辑概念385

25.1.2 学术编辑基本内容386

25.1.3 正确处理学术编辑实践中的一些关系391

25.2 艺术编辑392

25.2.1 艺术编辑概念392

25.2.2 读者、观者、听者视觉心理研究393

25.2.3 艺术编辑原则394

25.2.4 艺术编辑选材396

25.2.5 艺术编辑手法397

26 技术、电子与音乐编辑402

26.1 技术、电子与音乐编辑的概念402

26.1.1 技术编辑的概念402

26.1.2 电子编辑的概念402

26.1.3 音乐与音乐编辑的概念403

26.2 技术编辑的内容与原则405

26.2.1 技术编辑内容405

26.2.2 技术编辑的基本原则407

26.3 电子编辑的基本内容408

26.3.1 电子编辑对传统印刷传播媒体的改造409

26.3.2 广播媒体的电子编辑413

26.3.3 影视媒体的电子编辑414

26.4 音乐编辑内容与科学原则416

26.4.1 音乐编辑的内容416

26.4.2 音乐编辑的科学原则420

27 编辑系统的印制424

27.1 编辑系统印制的概念及其意义424

27.1.1 印制是编辑系统工程的基本环节425

27.1.2 印制是特定编辑媒体外在质量的根本保证426

27.1.3 印制是信息、知识编辑媒体物质价值的体现426

27.1.4 印制是特定编辑媒体信息、知识著作权的证书427

27.2.1 印制方式选择的原则428

27.2 编辑系统印制方式的选择428

27.1.5 印制是编导者再创造劳动最终的体现428

27.2.2 印制方式的类型与特点430

28 编辑系统的传播与传递440

28.1 编辑传播与传递的概念及其意义440

28.2 读者、听者、观者的心理考察442

28.2.1 读、观、听者的信息、知识需求443

28.2.2 读、观、听者的需求动机444

28.2.3 读、观、听者的兴趣444

28.2.4 读、观、听者的情绪445

28.3 编辑传播与传递的运行机制446

28.3.1 编辑系统的传播与传递机制与社会进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关446

28.3.2 特定地区、国家和特定信息、知识传播机制具有网络化的特征447

28.3.4 以电子为介质的广播、电影、电视编辑媒体的传播机制449

28.3.3 以纸为编辑媒体的图书、期刊、报纸等信息、知识的传播机制449

28.4 编辑传播与传递形式450

28.4.1 以纸为介质的信息、知识编辑媒体传播形式451

28.4.2 以电子为介质的信息、知识编辑媒体传播方式453

29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的质量及其控制458

29.1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质量概念458

29.1.1 社会价值459

29.1.2 学术价值459

29.1.3 艺术价值460

29.1.4 信息价值460

29.1.5 实践价值460

29.1.6 经济价值460

29.2.1 质量是信息、知识编辑媒体发展、繁荣的决定因素461

29.2 编辑媒体质量的意义461

29.1.7 历史价值461

29.2.2 质量是编辑媒体学科专业、艺术信息、知识的内涵462

29.2.3 质量是编辑媒体的核心462

29.2.4 质量是开发编辑媒体信息、知识资源的保证462

29.2.5 质量是社会信息、知识传播与交流的保证书463

29.2.6 质量是编导者素质的标志463

29.2.7 质量是编辑媒体生存的根本463

29.2.8 质量是编辑媒体科学管理的中心464

29.3 影响编辑媒体的质量因素464

29.3.1 人员的质量因素464

29.3.2 原材料的质量因素465

29.3.3 设备工具的质量因素465

29.3.5 环境质量因素466

29.3.6 工作与管理质量因素466

29.3.4 工艺方法的质量因素466

29.4 信息、知识编辑媒体的全面质量控制467

29.4.1 总体质量目标468

29.4.2 编辑媒体学术、艺术、技术等的质量控制468

29.4.3 文字符号质量控制469

29.4.4 标准化、规范化质量控制469

29.4.5 印制质量控制470

29.4.6 编辑反馈对编辑媒体质量的全面控制470

30 编辑系统的科学管理472

30.1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的概念与意义472

30.1.1 科学管理就是编辑系统的决策472

30.1.3 科学管理是编辑系统的自我调控473

30.1.2 科学管理目的性在于出效益473

30.1.4 科学管理是高超的领导艺术474

30.2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原则474

30.2.1 政治性原则475

30.2.2 媒体性原则475

30.2.3 系统性原则476

30.2.4 整体性原则477

30.2.5 反馈性原则477

30.3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内容478

30.3.1 目标管理478

30.3.2 计划管理479

30.3.3 政策管理480

30.3.4 组织管理480

30.3.6 财务管理481

30.3.5 制度管理481

30.3.7 著作权管理482

30.3.8 保密管理483

30.3.9 信息资料档案管理483

30.3.10 经营管理484

30.4 编辑系统科学管理方法485

30.4.1 法律方法485

30.4.2 行政方法486

30.4.3 经济方法486

30.4.4 教育方法487

31 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系统489

3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及其概念489

31.1.1 知识经济兴起的概貌489

31.1.2 知识经济的概念491

31.2 知识经济与编辑、编辑学研究对象信息、知识494

31.2.1 编辑学对象是信息、知识的原由494

31.2.2 知识经济为编辑学研究对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497

31.3 知识经济系统与编辑系统498

31.3.1 知识创新体系与编辑系统498

31.3.2 知识传播体系与编辑系统499

31.3.3 创新知识应用系统与编辑系统500

31.4 知识经济时代编辑系统的特征500

31.4.1 信息、知识数字化501

31.4.2 信息、知识计算机化502

31.4.3 信息、知识多媒体化503

31.4.4 信息、知识高速公路化504

31.4.5 信息、知识国际化505

后记5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