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医结合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西医结合医学
  • 张文康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069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436页
  • 文件大小:249MB
  • 文件页数:24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西医结合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总论1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基本概念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3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相关概念4

一、中西医结合事业4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4

三、中西医结合方法5

四、中西医结合人才6

五、中西医结合机构7

六、中西医结合学科7

七、中西医结合理论8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14

九、中西医结合医学1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西医汇通”派15

参考文献16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17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中外医药交流17

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派及其产生20

参考文献30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指导思想32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33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原则35

参考文献36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3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37

第二节 中西医结全方针政策的发展39

参考文献41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经验43

参考文献4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机构48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机构建设48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54

参考文献55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成就与展望5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成就57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60

参考文献61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方法论概述62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63

第二节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64

第三节 40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68

第四节 进一步解放思想与开拓思路69

参考文献72

第二卷 基础医学73

第一章 概论75

第一节 阴阳学说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75

第二节 脏象学说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76

第三节 四诊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79

第四节 经络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81

第二章 阴阳学说研究83

第一节 阴阳对立与统一的研究83

第二节 阴阳转化与互根的研究90

第三节 阴阳平衡的研究93

第四节 国外阴阳研究概况102

第五节 展望104

参考文献105

第三章 脏象学说研究107

第一节 肾的研究107

第二节 脾(胃)的研究139

第三节 肺的研究187

第四节 肝的研究202

第五节 心的研究219

参考文献234

第四章 经络学说研究242

第一节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244

第二节 经络生物物理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247

第三节 经络化学特性的研究251

第四节 可见经络现象与循经感觉异常现象的研究252

第五节 经脉-脏腑相关与经脉-经脉相关的研究252

第六节 经络气血实质的假说与相关实验253

第七节 展望255

参考文献255

第五章 针刺镇痛学说研究256

第一节 针灸治疗痛症的临床观察257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研究259

第三节 新型技术与针具的应用267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针刺镇痛研究的意义268

第五节 展望269

参考文献269

第一节 气虚证的研究271

第六章 气血学说研究271

第二节 气滞证的研究278

第三节 血瘀证的研究281

第四节 血虚证的研究285

参考文献286

第七章 诊法学说研究289

第一节 舌诊研究289

第二节 脉诊研究293

第三节 其他诊法研究298

参考文献301

第八章 证候学说研究304

第一节 中医临床诊治体系——辨证论治的研究304

第二节 证候实质研究311

第三节 病证结合的研究315

第四节 辨证论治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研究315

第五节 展望316

参考文献317

第九章 治则与治法学说研究318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319

第二节 治法的研究319

参考文献324

第十章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325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总论326

第二节 中医“气血”理论的生理学基础343

第三节 中医“心脉”理论的生理学基础350

第四节 中医“脾胃”、“肝胆”理论的生理学基础363

第五节 中医“肾”理论的生理学基础375

第六节 中医整体论的生理学基础384

参考文献393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396

第一节 病机理论398

第二节 七情为病的现代病理403

第三节 中医体质病理学406

第四节 八纲的现代病理428

第五节 中医“肾”理论的现代病理440

第六节 中医脾胃理论的现代病理445

第七节 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447

第八节 电子显微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458

第九节 展望461

参考文献462

第十二章 中西医结合动物实验学471

第一节 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总论475

第二节 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各论480

第三节 展望494

参考文献495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实验针灸学497

第一节 穴位498

第二节 针灸的镇痛作用504

第三节 针灸的调整作用511

第四节 针灸的防卫免疫作用518

参考文献520

第十四章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521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与免疫学521

第二节 中药免疫学研究思路与基础理论实践52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疾病532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实验及其应用541

第五节 展望547

参考文献548

第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与分子生物学551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工作原理551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应用实例554

第三节 展望559

参考文献560

第三卷 临床医学563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565

第一章 内科学565

一、冠心病心绞痛568

二、急性心肌梗死575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80

四、病毒性心肌炎584

五、高血压病589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594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97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1

三、支气管哮喘607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17

五、矽肺630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633

一、食管炎634

二、胃潴留636

三、急性胃扩张639

四、胃粘膜脱垂症641

五、慢性胃炎643

六、消化性溃疡650

七、十二指肠炎654

八、急性肠炎656

九、肠结核660

十、伪膜性肠炎662

十一、肠道激惹综合征665

十二、功能性消化不良668

十三、吸收不良综合征669

十四、腹泻671

十五、便秘672

十六、溃疡性结肠炎673

十七、上消化道出血676

十八、黄疸679

十九、急性胆囊炎683

二十、胆石症686

二十一、急性胰腺炎689

二十二、药物性肝病695

二十三、肝硬化697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703

一、肾小球疾病703

二、肾功能衰竭716

三、尿路感染720

四、尿路结石723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728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728

二、急性白血病731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34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36

五、过敏性紫癜739

六、白细胞减少症742

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46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749

一、脑动脉硬化症750

二、脑出血753

三、脑梗塞756

四、癫痫759

五、痴呆765

六、偏头痛769

七、非特异性脑炎773

八、多发性硬化775

九、重症肌无力778

十、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783

十一、坐骨神经痛784

十二、脑外伤后综合征787

十三、震颤麻痹788

十四、肝豆状核变性790

十五、运动神经元疾病792

十六、肌张力障碍796

第七节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797

一、糖尿病797

二、甲状腺疾病811

三、肾上腺疾病816

四、垂体及其他疾病818

第八节 结缔组织病823

一、红斑狼疮823

二、硬皮病830

三、皮肌炎835

参考文献840

第二章 儿科学863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864

一、反复呼吸道感染864

二、小儿肺炎867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874

一、厌食874

二、婴幼儿腹泻877

第三节 小儿肾脏疾病881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881

二、肾病综合征883

第四节 感染性休克885

第五节 颅内高压892

第六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898

参考文献899

第三章 精神病学905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905

第二节 情感性精神病908

第三节 神经症909

参考文献912

第四章 肿瘤学914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特色914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研究92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实验研究945

第四节 评估与展望951

参考文献953

第五章 老年病学957

第一节 老年期痴呆958

第二节 老年糖尿病960

第三节 老年骨质疏松症963

第四节 前列腺肥大症965

第五节 老年高血压病967

第六节 老年冠心病969

第七节 老年肺炎972

参考文献974

第六章 外科学977

第一节 急腹症978

第二节 疮疡 乳腺病1021

第三节 周围血管疾病1032

第四节 烧伤1054

第五节 肛肠疾病1061

参考文献1071

第七章 急救医学1079

第一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81

第二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83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1084

第四节 应激性溃疡1086

第五节 急性肝功能衰竭1088

第六节 休克1090

第七节 急性脑衰竭1095

第八节 发热1097

第九节 中毒1100

第十节 “菌毒并治”防治感染性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1103

第十一节 多脏器功能损害综合征1104

参考文献1108

第一节 上肢骨干骨折1112

第八章 骨伤科学1112

第二节 下肢骨干骨折1116

第三节 关节内骨折1124

第四节 脊柱及骨盆骨折1132

第五节 陈旧骨折1138

第六节 感染开放性骨折1141

第七节 关节脱位1142

第八节 颈肩痛1144

第九节 腰腿痛1147

第十节 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1149

第十一节 粘连性骨关节病1151

第十二节 其他骨伤科疾病1155

参考文献1156

第九章 妇产科学1156

第一节 卵巢轴的功能障碍1157

第二节 月经过多1165

第三节 痛经1167

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1168

第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1170

第六节 生殖道炎症1172

第七节 外阴白色病变1177

第八节 异位妊娠1179

第九节 反复自然流产1180

第十节 围产医学与优生1182

第十一节 针刺在妇产科的应用研究1187

参考文献1188

第十章 皮肤性病学1192

第一节 化脓性皮肤病1194

第二节 病毒性皮肤病1197

第三节 皮肤真菌病1203

第四节 银屑病(牛皮癣)1208

第五节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1213

第六节 神经性瘙痒性皮肤病1219

第七节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1224

第八节 脱发病1229

第九节 大疱性皮肤病1231

第十节 麻风病1235

第十一节 性传播疾病1239

第十二节 艾滋病1245

参考文献1258

第十一章 眼科学1265

第一节 病毒性角膜炎1266

第二节 老年性白内障1270

第三节 视网膜静脉阻塞1272

第四节 儿童视神经萎缩1274

第五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1276

参考文献1280

第十二章 耳鼻咽喉科学1283

第一节 聋病1284

第二节 外耳中耳病1290

第三节 变态反应性鼻炎1295

第四节 鼻炎 鼻窦疾病1299

第五节 嗓音医学1302

第六节 言语医学1304

第七节 咽喉疾病1305

第十三章 口腔学1313

第一节 牙体牙髓疾病1313

第二节 牙周组织疾病1320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疾病1324

第四节 口腔粘膜疾病1329

第五节 干燥综合征1338

第六节 舌痛症1340

第七节 口腔保健与康复1341

参考文献1343

第十四章 针灸学1348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49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1354

第三节 三叉神经痛1356

第四节 脑血管意外1359

第五节 癫痫1367

第六节 面神经炎1370

第七节 糖尿病1373

第八节 颈椎病1376

参考文献1378

第十五章 推拿学1382

第一节 推拿功法1382

第二节 推拿手法1389

第三节 推拿常用穴位的现代研究1394

第四节 推拿的临床研究1395

第十六章 保健医学1404

第一节 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研究1406

第二节 食物疗法的现代研究1411

第三节 气功的现代研究1413

第四节 传统运动方法的现代研究1416

第五节 针灸保健方法的现代应用和研究1418

第十七章 康复医学1424

第一节 临床研究1427

第二节 实验研究1442

第三节 展望1450

第十八章 护理学1453

第一节 护理管理1453

第二节 临床护理1457

第三节 展望1473

参考文献1476

第十九章 医学气功学1479

第一节 气功疗法特点1480

第二节 气功祛病养生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1482

第三节 气功锻炼的基本要领和方法1490

第四节 气功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有关问题1495

第五节 气功临床治疗初步探讨1500

第六节 展望1519

参考文献1520

第四卷 药学1523

第一章 中药基本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1525

第一节 形性药性1526

第二节 向位药性1531

第三节 配伍药性1534

第四节 禁忌1539

参考文献1542

第二章 生药学研究1549

第一节 中药材资源普查与整理研究1550

第二节 中药材的品种研究1570

第三节 常用中药材的质量研究1598

第四节 道地药材的研究1608

第五节 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联系性的研究1624

第六节 药用植物栽培与药用动物养殖的研究1627

第七节 中药材贮藏养护技术的研究1654

第八节 中药材生物技术的研究1657

第九节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的研究1664

第十节 民族药的整理研究1667

第十一节 海洋药物的整理研究1678

参考文献1684

第三章 中药药物化学研究1689

第一节 甘草1692

第二节 当归1700

第三节 芍药1703

第四节 青蒿1704

第五节 金银花1708

第六节 细辛1713

第七节 黄芪1724

第八节 钩藤1729

第九节 黄连1731

第十节 猪苓1732

第十一节 黄芩1733

第十二节 蟾酥1738

第十三节 人参1739

第十四节 三七1744

第十五节 大黄1747

第十六节 川贝1748

第十七节 川芎1749

第十八节 浙贝母1751

第十九节 党参1752

第二十节 柴胡1754

参考文献1756

第四章 中药药理学研究1765

第一节 解表药1766

第二节 温里药1787

第三节 清热药1792

第四节 芳香化湿药1844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1849

第六节 祛风湿药1867

第七节 理气药1881

第八节 消食药1885

第九节 驱虫药1887

第十节 止血药1896

第十一节 活血化瘀药1902

第十二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1911

第十三节 安神药1921

第十四节 平肝息风药1925

第十五节 开窍药1930

第十六节 补虚药1934

第十七节 收涩药1959

参考文献1967

第五章 中药炮制学研究1985

第一节 炮制文献研究1991

第二节 现代炮制理论研究1994

第三节 炮制工艺研究2000

第四节 饮片质量标准研究2001

第五节 炮制机械设备研究2002

第六节 常用药物炮制研究2004

第七节 展望2061

参考文献2062

第六章 中药制剂学研究2076

第一节 合剂2081

第二节 流浸膏剂2083

第三节 酒剂2084

第四节 酊剂2086

第五节 露剂2088

第六节 糖浆剂2088

第七节 口服液剂2091

第八节 内服膏剂(膏滋)2094

第九节 散剂2095

第十节 冲剂2097

第十一节 硬胶囊剂2101

第十二节 软胶囊剂2104

第十三节 片剂2106

第十四节 丸剂2115

第十五节 锭剂2120

第十六节 软膏剂2121

第十七节 橡胶膏剂2122

第十八节 油剂2126

第十九节 栓剂2128

第二十节 气雾剂2131

第二十一节 注射剂2131

第七章 方剂学研究2141

第一节 解表剂2143

第二节 清热剂2151

第三节 泻下剂2160

第四节 温里剂2162

第五节 补益剂2164

第六节 固涩剂2185

第七节 理气剂2186

第八节 理血剂2188

第九节 祛痰剂2192

第十节 祛湿剂2195

第十一节 消导剂2199

第十二节 治风剂2203

第十三节 治燥剂2204

第十四节 和解剂2207

第十五节 急救剂2208

第十六节 驱虫剂2214

第十七节 外用剂2218

参考文献2219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223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意义2234

第二节 中药新药发展概况2235

第三节 积极开展中药新药研究 提高中药新药水平2239

第五卷 附篇2241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大事记2243

第一节 大事记2243

第二节 领导题词2249

第二章 主要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科研成果2251

第一节 基础理论研究2258

第二节 内科2264

第三节 急腹症2289

第四节 外科2292

第五节 骨伤科2297

第六节 计划生育2306

第七节 妇科2309

第八节 儿科2312

第九节 肿瘤科2314

第十节 神经精神科2318

第十一节 皮肤科2321

第十二节 耳鼻及眼科2322

第十三节 针刺麻醉及机理研究2324

第十四节 针灸2339

第十五节 中药麻醉2348

第十六节 中药材2349

第十七节 中成药2375

第十八节 中草药2396

第十九节 制药工艺2419

第二十节 医疗、制药器械2424

第二十一节 实验模型、软件及微机系统2428

第二十二节 软课题及其他2431

参考文献2433

第三章 主要中西医结合刊物24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