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应用与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应用与研究
  • 徐建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1011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43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应用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中医诊断基本思维1

一、诊断、诊断纲领与基本思维1

(一)四诊与辨证、辨病1

(二)辨证与辨病2

(三)中医诊断纲领与基本思维3

二、中医诊断的定位、定性与定势4

(一)中医诊断中的定位概念、病位的表述及定位方法4

(二)中医诊断中的定性概念、病性分类及定性方法6

(三)中医诊断中的定势概念及病势的判断9

第二章 中医学的症15

一、中医“症”的概念及意义15

二、中医“症”的层次与分类15

(一)中医“症”的层次15

(二)中医“症”的分类16

三、中医“症”表现的基本规律18

(一)症的角色18

(二)症与症之间的关系20

四、分析中医“症”的基本方法21

(一)分析中医“症”的原则与方法21

(二)主症与兼症的分析22

(三)证候定性的基本指标23

(四)脏腑定位的基本症状、体征25

第三章 常见症的定位、定性、定势分析28

一、面色28

(一)面色异常的定位、定性分析28

(二)从面部色泽变化分析病势29

二、形体、姿态30

(一)形体异常的定位、定性、定势分析30

(二)姿态异常的定位、定性、定势分析30

三、声音31

(一)声音异常的定位意义31

(二)声音异常的定位、定性分析31

四、自觉症状32

(一)寒热32

(二)汗出异常33

(三)出血33

(四)疼痛33

(五)精神情志异常34

(六)睡眠异常34

(七)头部不适34

(八)胸腹不适35

(九)饮食口味异常35

(十)二便异常36

第四章 证与辨证41

一、辨证的形成与发展41

二、中医学的证42

(一)中医证的概念之由来42

(二)中医证的概念之实质与证的构成42

(三)中医证的理论内涵43

(四)中医证的特点45

三、证的命名与分类47

(一)证的命名47

(二)中医证的分类与层次48

四、中医证的表现形式50

(一)证的临床类型50

(二)证的典型与非典型51

(三)证的复合与夹杂52

(四)证的真假52

五、辨证过程中的基本环节53

(一)辨病因53

(二)辨病位54

(三)辨病性54

(四)辨病机54

(五)辨病势54

(六)确定证名55

六、证的辨析与鉴别55

(一)本证辨析55

(二)类证鉴别57

七、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58

(一)宏观辨证58

(二)微观辨证58

(三)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的结合59

第五章 八纲理论及八纲综合辨证——八纲理论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61

一、八纲理论的框架及基本内容61

(一)八纲的基本概念61

(二)八纲理论的框架及基本内容61

(三)八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69

二、八纲综合辨证76

(一)八纲综合辨证概念的提出76

(二)八纲综合辨证的常见证候及临证应用77

第六章 常见气血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88

一、气血辨证与气血病证88

二、气病证候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88

(一)气虚证88

(二)气陷证90

(三)气滞证91

(四)气逆证93

三、血病证候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95

(一)血虚证95

(二)血瘀证97

第七章 常见脏腑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00

一、脏腑辨证与脏腑病证100

二、心与小肠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01

(一)心气虚证101

(二)心阳虚证102

(三)心阳暴脱证102

(四)心阴虚证104

(五)心血虚证104

(六)心火亢盛证105

(七)痰火扰神证106

(八)痰迷心窍证107

(九)心脉痹阻证108

(十)小肠实热证110

三、肺与大肠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10

(一)肺气虚证111

(二)肺阴虚证112

(三)风寒束肺证113

(四)风热犯肺证114

(五)燥邪犯肺证115

(六)痰热壅肺证116

(七)寒痰阻肺证117

(八)大肠液亏证118

(九)肠虚滑泻证118

(十)大肠湿热证119

四、脾与胃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20

(一)脾气虚证120

(二)脾阳虚证121

(三)中气下陷证122

(四)脾不统血证123

(五)寒湿困脾证125

(六)湿热蕴脾证126

(七)胃阴虚证127

(八)食滞胃脘证128

(九)胃热证128

(十)胃寒证129

五、肝与胆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30

(一)肝血虚证130

(二)肝阴虚证131

(三)肝气郁结证132

(四)肝火上炎证133

(五)肝胆湿热证135

(六)寒凝肝脉证136

(七)肝阳上亢证137

(八)肝风内动证138

(九)胆郁痰扰证141

六、肾与膀胱病证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41

(一)肾阳虚证142

(二)肾阴虚证143

(三)肾精不足证145

(四)肾气不固证146

(五)膀胱湿热证148

七、脏腑兼病证候及其临床类型的辨析与临证应用148

(一)心肺气虚证149

(二)脾肺气虚证149

(三)肺肾气虚证150

(四)心肝血虚证152

(五)心脾两虚证153

(六)心肾不交证154

(七)肝肾阴虚证155

(八)肺肾阴虚证157

(九)脾肾阳虚证158

(十)心肾阳虚证159

(十一)肝火犯肺证160

(十二)肝胃不和证161

(十三)肝郁脾虚证162

下篇164

第八章 舌诊、望诊及其现代研究164

一、舌诊机理的研究164

(一)舌象组织形态学的现代研究164

(二)正常舌象形成机理的现代认识165

(三)部分病理舌象形成机理的现代认识165

二、舌象分析要点与意义169

(一)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169

(二)望舌的临床意义170

三、舌诊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171

(一)舌诊的中医研究172

(二)舌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172

(三)舌诊的现代学科综合研究174

(四)舌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176

四、舌象变化的临床观察研究178

(一)舌诊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179

(二)舌诊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179

(三)舌诊在肝胆疾病诊治中的应用180

(四)舌诊在肺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180

(五)舌诊在肾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181

(六)舌诊在内分泌异常诊治中的应用181

(七)舌诊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181

(八)舌诊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182

(九)舌诊在妇科诊疗中的应用183

(十)舌诊在抑郁症中的应用183

五、中医其他望诊研究进展184

(一)色诊184

(二)耳诊186

(三)人中诊187

(四)发诊187

(五)目诊188

(六)望腭黏膜188

(七)指甲诊188

第九章 脉诊研究进展191

一、脉诊的意义及研究现状191

(一)脉诊的意义191

(二)脉诊研究的现状192

二、脉象形成的机理192

(一)中医对脉象产生的认识192

(二)桡动脉脉搏波的形成194

三、脉象的客观化研究195

(一)脉象信息的认识与分析195

(二)脉象信息的客观化197

(三)脉象图形的可视化205

四、脉象的实验研究206

(一)脉象模拟研究206

(二)动物实验研究206

五、脉象的临床研究及应用207

(一)生理因素对脉象影响的研究207

(二)药物因素对脉象影响的研究208

(三)临床应用研究209

第十章 中医诊法客观检测及其仪器应用211

一、色诊的客观检测方法211

(一)色诊客观化的提出211

(二)色诊客观化的原理211

(三)色诊客观检测方法213

二、舌诊的客观检测方法214

(一)舌诊客观化的提出214

(二)舌色(苔色)的客观检测方法214

(三)舌大体形态的客观检测方法216

(四)舌微细形态的客观检测方法216

三、闻诊(听声音)的客观检测方法217

(一)闻诊(听声音)的基本物理概念217

(二)闻诊(听声音)的客观检测方法219

(三)心音的客观检测方法220

四、中医脉象的检测方法220

(一)脉象检测方法的研究221

(二)测力法脉象检测222

(三)光电容积法脉象检测222

(四)电阻抗式容积法脉象检测222

(五)超声多普勒脉象检测法223

五、脉象检测方法的新进展及检测仪器介绍223

(一)双探头脉象检测法223

(二)九路脉象检测法225

(三)三部六病五路脉象检测226

(四)智能(换能器)脉象仪(带计算机的脉象仪)227

(五)国外脉象仪介绍228

(六)脉象模拟装置228

六、中医腹力客观检测方法230

(一)腹诊特点及腹诊客观化的意义230

(二)腹力检测方法230

第十一章 证候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32

一、文献理论研究232

(一)证的概念的探讨233

(二)证名、证候诊断标准233

二、证候的现代研究233

(一)临床研究中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ME方法233

(二)临床半定量诊断方法234

(三)数理统计方法234

(四)模糊数学方法235

(五)计算智能方法235

(六)证候动物模型实验研究236

(七)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237

三、分析与展望238

第十二章 痰、瘀证的现代研究239

一、血瘀证的现代研究239

(一)血瘀证的诊断标准239

(二)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制备240

(三)血瘀证的有关现代研究242

(四)分析与展望245

二、痰湿证的现代研究248

(一)痰湿证的研究进展248

(二)展望250

第十三章 脏腑证候的现代研究252

一、心气虚证研究252

(一)心气虚证的诊断标准252

(二)心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制备252

(三)心气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255

(四)分析与展望261

二、肺气虚证研究264

(一)肺气虚证的诊断标准264

(二)肺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制备265

(三)肺气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266

(四)肺气虚证证候学特点270

(五)分析与展望270

三、肺阴虚证研究272

(一)肺阴虚证的诊断标准272

(二)肺阴虚证动物模型制备272

(三)肺阴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273

四、脾气虚证研究275

(一)脾气虚证的诊断标准275

(二)脾气虚证动物模型的制备276

(三)脾气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278

(四)分析与展望288

五、肝阳上亢证研究291

(一)肝阳上亢证的诊断标准291

(二)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的制备292

(三)肝阳上亢证的有关现代研究293

(四)肝阳上亢证的证候学特点302

(五)分析与展望302

六、肝气郁结证研究304

(一)肝气郁结证动物模型的制备304

(二)肝气郁结证的有关现代研究305

七、肝风内动证研究309

八、肝火上炎证研究311

(一)肝火上炎证辨证标准311

(二)肝火上炎证的有关现代研究311

九、肝气(阳)虚证研究313

十、肝阴虚证研究314

(一)肝阴虚证地域分布研究314

(二)肝阴虚证大鼠模型研究314

(三)肝阴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314

十一、肝血虚证研究316

十二、肾阳虚证研究316

(一)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316

(二)肾阳虚证模型制备317

(三)肾阳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317

十三、肾阴虚证研究325

(一)肾阴虚证的诊断标准325

(二)肾阴虚证模型的制备326

(三)肾阴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326

十四、肾气虚证研究328

(一)肾气虚证的诊断标准328

(二)肾气虚证的模型制备328

(三)肾气虚证的有关现代研究329

十五、肾精亏虚证研究330

(一)肾精亏虚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330

(二)肾精亏虚证的模型制备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