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健康大趋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健康大趋势
  • 夏国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745310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健康-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健康大趋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健康的文化视野中国文化对人类健康大趋势的影响4

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冲突与危机4

(一)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生态危机4

(二)人与社会的冲突和社会危机5

(三)人的心理冲突及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6

(四)人际病态和道德危机6

(五)文明病态和价值危机7

二、中华和合文化的化解之道7

(一)和实生物8

(二)和而不同10

(三)中和乐道11

(四)己立己达,人立人达12

(五)文明和合13

联想阅读 世无大国15

中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时代18

一、当前中国文化由三种文化成分组成18

二、从普世文化到多元文化19

(一)普世文化的信念由来已久19

(二)普世文化流行带来的问题19

(三)多元文化论的兴起20

三、摆正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应有地位21

(一)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22

(二)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3

四、迎接新的轴心时代到来24

联想阅读 试探中西哲学结合的逻辑基点26

儒家的道德修养与个人健康——西方“连续统世界观”的中国演绎29

一、关于健康的定义30

二、正心与修身31

三、仁与中庸33

四、礼、诚、气36

五、仁者爱人40

六、结语43

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法律保障46

一、人类与社会的互动46

二、良性互动的法律保障48

三、法律的激励功能50

科学健康之路试论科学观的健康发展——兼谈如何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科学发展观55

一、科学与迷信55

(一)什么是科学?55

(二)什么是迷信?56

(三)什么是信仰?56

二、传统迷信和当代迷信57

(一)传统迷信57

(二)当代迷信57

三、正确认识当前争论激烈的涉及科学观的重大科学问题60

(一)如何正确看待周易、中医60

(二)坚持地震预报的群测群防,专群结合的方针61

(三)如何看待科学、伪科学之争62

(四)正确对待和研究神秘文化63

四、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64

(一)以人为本的重点是树立科学精神64

(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在本土文化健康发展基础上的文化多样性65

(三)大力发掘中华文化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65

(四)立足本土科技人才的发掘,使之蓬勃而出欣欣向荣66

联想阅读 为什么说大地震是有可能预测的69

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需要文化协调予以平衡73

一、科学本身也是“双刃剑”吗?73

二、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74

三、负面影响的控制77

联想阅读 科学主义在当代的超越79

整体思维引领科学自主创新81

一、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的特点和规律81

二、科学探索的两种思维模式及其融合问题82

三、整体思维在当代重大自主创新中的战略地位和初步实践83

四、关键在于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深度改革86

科学对中医的影响91

一、“西医传入”的积极影响92

二、知其然——惟有现代科学才可能拥有的功能94

三、时过境迁“常识”不同96

四、邯郸学步——“异化”的影响97

五、结语100

中医学的科学发展观探讨102

一、本于哲学的中医问题102

二、走出科学观的误区104

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中医科学107

四、结语108

联想阅读 纪念话语中那个被遮蔽了的爱因斯坦110

中医是健康世界的另一种范式113

一、中医是对生活世界和主体性的回归113

二、中医是另一种科学文化的范式114

三、中西医是各自民族原创的具有同等地位的元叙说方式和文本114

四、近现代中医药地位的下降和作用的削弱是伴随近代话语权丧失的结果115

五、传统医学的振兴需要新的主体意识116

健康的医学之道论合理的医学之道121

一、“道”之偏差,医学尴尬之肯綮121

二、大灾后的沉思:医学为何?122

(一)医学,就是治病吗?122

(二)成功的辉煌和不知路在何方的困惑122

(三)呵护生命,医学的最高宗旨123

(四)手段与目的:不能互换或倒置123

(五)必须改变的视角:征服病?还是关注人!124

(六)回归医学的本旨125

三、从模式说起:医学需要多元的支撑125

(一)生物医学,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126

(二)跛腿的医学模式126

(三)与现代精神神似的中医学模式128

(四)社会、心理、生物……医学需要多个支撑点128

(五)科学、人文与经验:临床医学三要素130

(六)沟通、帮助和安慰,同样重要131

四、诘问告别中医论者:医学就是科学吗?132

(一)一次次狂妄后须冷静133

(二)不同的声音:“自主论”者的批驳134

(三)生命有不同于一般物理运动的特殊规律134

(四)历史叙述比定律更重要136

(五)重要的不是本质而是个体136

(六)解释和预言的不对称136

(七)观察、比较与实验有同等重要价值137

(八)保持必要的张力137

(九)科学理论解释上的或然性138

五、北京奥运的启示:除了“征服”,还应“和谐”139

(一)“征服”:西方文明的“灵魂”139

(二)征服的局限和调整的价值140

(三)相互辉映的两种治疗模式141

(四)至少,可以补充与替代142

(五)天人合一:注重与自然和谐142

(六)一个现象的启示:人的病,也可能是与自然失谐的结果143

(七)心身协调,绕不过的临床重大难题144

六、今天的医学“病”了,需要纠正146

(一)科学与人性的对立146

(二)关注“中心”须调整147

(三)强调形式、手段或方法的多元性148

七、代结束语:可以广为借鉴的中西医学之道148

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对话和反思152

一、对话的障碍152

(一)出于安全性的现代医学教训152

(二)讲究精确性的现代医学教训152

(三)必须讲清道理的现代医学教训153

二、对话的前提153

(一)进步惊人的现代医学检测手段154

(二)现代科学的最伟大功绩154

(三)现代科学重视建立科学共同体154

三、立足对话的反思15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和”155

(二)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继承155

(三)中华传统文化非常讲策略156

(四)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师徒授受157

(五)“奇货可居”是传统文化中不好的东西157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不分疏,这有两面性158

(七)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身心科学158

(八)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文人相轻”159

走出中西医结合模式的误区161

一、中西医汇通的教训和启示161

二、目前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出发点162

三、中医理论客观化研究163

四、中医理论的标准化研究165

五、目前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实质168

六、寻求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模式170

(一)价值观与中西医结合171

(二)疾病谱与中西医结合174

七、结语175

试论权变哲学与中医诊疗178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权变思想178

(一)《易经》中的权变思想178

(二)诸子百家的权变思想179

二、现代科学的权变方法论180

(一)相对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无法彻底还原的整体181

(二)量子力学在微观领域引入了概率随机性181

(三)不完全定理从逻辑的角度证实了不确定性的存在181

(四)复杂科学彻底动摇了机械决定论182

(五)复杂科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183

三、中医学的权变诊疗思想与方法184

(一)中医权变诊疗思想的基础184

(二)中医权变方法论的特点185

(三)中医权变诊疗的意义186

四、结语186

相关链接-1187

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的平台189

一、系统生物学及思维方法189

二、中医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的共同语言190

(一)中医的整体观和系统观190

(二)中医的个体化的治疗190

(三)中医的预测理论191

(四)中医预防医学191

(五)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应用192

三、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平台193

四、系统生物学展望194

从后现代医学中寻求中医学的突破197

一、后现代医学的发展史197

二、后现代个体化医学和中医药197

(一)渊源197

(二)中医理论和中药的后现代个体化体现198

三、全新层面(思维)下的中西医结合199

(一)中西医全新层面(思维)下的结合199

(二)中西结合的必然性199

四、中医后现代化在社区医疗中的设想200

(一)理论基础200

(二)具体操作200

健康公平与决策健康公平与健康责任205

一、健康不平等比收入不平等更让人不能容忍205

二、追求健康公平是否就是追求健康平等?206

三、什么时候健康不平等成为不公平?207

中国健康底线公平问题分析(上)210

一、健康底线的公平210

相关链接-2213

二、医疗制度的原则213

三、医疗体制和保险基金的良性循环216

相关链接-3、4、5、6217

中医教育事业的困惑、症结与出路223

一、困惑:教育事业没有培养出大批的继承性人才223

二、症结:没有遵循中医事业固有的基本规律223

(一)中医事业的基本规律223

(二)忽略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影响224

(三)把中医教育混同于一般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225

(四)没有搞清楚中医学的科学本质225

三、出路:遵循中医事业的基本规律226

(一)中医教育的重心在继承226

(二)揭示中医学的认识本质227

相关链接-7227

中国健康底线公平问题分析(下)229

相关链接-8229

一、全科医生的经验性229

二、全科医生的信誉性230

三、全科医生的自在性231

相关链接-9、10232

感悟健康以中华传统文化感悟21世纪健康之路237

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多元涵义237

二、亚健康状况存在的深层原因和隐忧239

(一)日益严重的肥胖症的启示239

(二)食品生产过程存在的根本性缺陷240

(三)西医药和过分干净的负面作用242

(四)蟑螂、新兵与空调生活方式243

(五)家庭生活问题245

三、亚健康问题的文化根源246

(一)中庸之道246

(二)“和”的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247

(三)天人合一249

结束语250

中国文化的生存质量观念及其临床意义252

一、定义生存质量的两个基本假设252

二、中国文化的生存质量与健康概念253

三、生存质量研究的临床意义255

感悟健康——胡锦华健康教育文选259

书摘二篇259

一、废止中医说可以休矣259

二、人生百年不是梦259

后记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