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程伟礼,戴雪梅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763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政治思想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社会主义不是成衣,而必须度身定做1
总论1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3
第一章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3
第一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3
一 非社会主义的“乌托邦”4
二 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5
三 民权思想的崛起6
四 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8
第二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10
一 “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10
二 以社会主义政策“防止资本家垄断之流弊”11
三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14
四 “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15
五 “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17
六 “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19
七 “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21
八 “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23
第三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24
第二章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28
第一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29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9
二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31
第二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32
一 “政治离心主义”取代“政治向心主义”的世界潮流33
二 离开特有的史观去考社会主义简直不可能34
三 社会主义“就是反对现在经济组织的精神和运动”35
四 “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37
五 社会主义者“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38
六 对“第三之文明”的企盼39
第三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41
第三章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43
第一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44
一 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需要44
二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理论需求45
三 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思想武器47
第二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49
一 “二十世纪劈头第一个大问题”49
二 消灭私有财产制的“平民社会主义”51
三 唯物史观: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4
四 “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中国人民的贫乏”56
五 “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将误尽天下后世”58
第三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61
第四章 苏俄社会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6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63
一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的设想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63
二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行动条件和方向67
三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道路69
四 俄国革命及其后果73
第二节 苏俄东方战略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74
一 从世界革命战略到东方战略75
二 在中国寻找革命盟友和推动国民革命78
第三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83
一 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84
二 抗战时期的共产国际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87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93
第一章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93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背景94
一 “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的舆论环境95
二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96
第二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基本内涵97
一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97
二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100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03
四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05
第三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106
一 “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107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08
三 “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110
四 “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一个新的问题”112
五 “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113
六 “用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既得利益者”不利115
第二章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117
第一节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117
一 从农村到城市的工作重心转移118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119
三 经济建设必须反对资本主义的倾向和冒险主义的倾向121
第二节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122
一 和平消灭资产阶级122
二 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具体过程124
三 城市工作中的劳资政策和剥削问题127
四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地位和权益128
五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工人与剥削问题129
六 劳资问题中的“左”与右133
七 农村工作中的合作社经济与新富农问题134
八 新富农问题136
九 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评以及对农民自发势力的思考138
第三章 陈云的经济思想141
第一节 陈云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141
一 历史背景与任务141
二 根据地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42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财经工作147
一 历史背景147
二 主要内容148
第四章 张闻天的经济思想151
第一节 张闻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51
一 坚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151
二 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构想152
三 农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和平过渡153
第二节 张闻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155
一 国内外历史背景155
二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理论探索156
第五章 邓小平的党建思想158
第一节 邓小平在抗战时期的党建思想158
一 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建立党组织159
二 反对“以党治国”,初步提出党内外监督的民主思想159
三 党政分开159
第二节 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思想160
第三节 初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162
一 必须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162
二 正确评价领袖在历史中的作用16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162
四 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思路:“猫论”163
第六章 模仿、反思、强化: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165
第一节 “以俄为师”——斯大林模式166
一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历史条件166
二 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168
三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69
第二节 “以苏为鉴”——反思斯大林模式171
一 苏共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推动了“以苏为鉴”思想的提出172
二 苏共二十大成为由全面学习苏联走向反思苏联经验的转折点173
三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起点174
第三节 “反修防修”——斯大林模式180
一 中苏论战严重干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80
二 1964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是由反思走向全面维护斯大林模式的转折点182
三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强化183
第四节 “斯大林模式”强化的原因186
一 未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86
二 未搞清楚“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教条主义”的问题188
三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肯定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189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193
第一章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3
第一节 领导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思想基础196
一 初步反对“两个凡是”198
二 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驳斥“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199
三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5
四 对思想路线作用认识的深化207
五 领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思想路线拨乱反正209
第二节 领导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211
一 倡导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为党的政治路线213
二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目标216
第三节 领导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常青常新224
一 倡导恢复和健全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原则225
二 倡导恢复群众路线231
三 确立领导干部选拔标准,推动领导干部年轻化233
第四节 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38
一 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239
二 探索和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43
三 领导创立邓小平理论270
第二章 陈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76
第一节 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拨乱反正方面的贡献276
一 支持邓小平复出276
二 提请中央处理重大历史遗留问题277
三 关注执政党的建设问题277
第二节 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280
一 风格稳健280
二 重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280
三 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86
第三章 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89
第一节 国内政治风波危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之际,江泽民临危受命289
第二节 积极应对各种经济风险,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290
一 成功治理通货膨胀290
二 积极推动经济发展293
三 慎重处理“好”与“快”、“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94
四 全面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95
五 及时做好经济发展风险防范工作,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303
第三节 锐意创新,全面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5
一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低潮,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305
二 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307
三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08
第四章 苏东剧变的反思和启示318
第一节 反思的基础:改革成就与思想困惑3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24
第三节 既防“左”,又防右327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332
第五节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5
第六节 关于党的建设339
一 思想建设方面340
二 组织建设方面342
三 党风建设方面344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349
第一章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49
第一节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349
一 催生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背景349
二 60年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354
三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和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时代背景356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意义359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359
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364
三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65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68
第一节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369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主要内容371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和意义375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79
第一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时代背景380
一 当前我国的社会思潮380
二 当前我国的价值观状况381
三 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3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385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38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诞生于新时期3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拓了新思路3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塑造了新农民39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含了新的历史意义398
第五章 创新型国家401
第一节 世界潮流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提出402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403
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几个重点环节405
第六章 和谐世界:共建共享407
第一节 “和谐世界”思想提出的背景探析408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基础410
第三节 和谐世界:共建共享411
第七章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5
第一节 “后社会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5
一 “后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而是以创造性的方式反思社会主义416
二 “后社会主义”是带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417
三 与资本主义的妥协并非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而是使中国回到历史前进道路上的必要一步419
四 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变革,社会主义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421
第二节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22
一 制度扩张和全新商品生产:当代资本主义克服危机的两个基本策略422
二 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消费主义取得文化主导权424
三 苏联解体、乌托邦的意义、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426
四 对于市场经济的社会权力结构,乌托邦的集体理想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428
第三节 “北京共识”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30
一 “北京共识”更多地由内部动力决定,而不是靠外国因素推动431
二 “北京共识”的三大定理432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434
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435
后记439
热门推荐
- 2264419.html
- 2670716.html
- 2732766.html
- 240262.html
- 378550.html
- 357486.html
- 589274.html
- 1927709.html
- 870731.html
- 10484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5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02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68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77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9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0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2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24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1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