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
  • 程伟礼,戴雪梅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763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政治思想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社会主义不是成衣,而必须度身定做1

总论1

第一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3

第一章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3

第一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3

一 非社会主义的“乌托邦”4

二 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5

三 民权思想的崛起6

四 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动8

第二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10

一 “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10

二 以社会主义政策“防止资本家垄断之流弊”11

三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14

四 “民生主义,非以社会主义行之,不能完全”15

五 “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17

六 “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19

七 “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也”21

八 “社会主义将治愈中国的疾苦”23

第三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24

第二章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28

第一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29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29

二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31

第二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32

一 “政治离心主义”取代“政治向心主义”的世界潮流33

二 离开特有的史观去考社会主义简直不可能34

三 社会主义“就是反对现在经济组织的精神和运动”35

四 “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37

五 社会主义者“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38

六 对“第三之文明”的企盼39

第三节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41

第三章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43

第一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44

一 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需要44

二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理论需求45

三 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思想武器47

第二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49

一 “二十世纪劈头第一个大问题”49

二 消灭私有财产制的“平民社会主义”51

三 唯物史观: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54

四 “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中国人民的贫乏”56

五 “说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将误尽天下后世”58

第三节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意义61

第四章 苏俄社会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6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63

一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的设想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63

二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革命行动条件和方向67

三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俄国革命道路69

四 俄国革命及其后果73

第二节 苏俄东方战略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74

一 从世界革命战略到东方战略75

二 在中国寻找革命盟友和推动国民革命78

第三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83

一 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84

二 抗战时期的共产国际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87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93

第一章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93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背景94

一 “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的舆论环境95

二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出了狭隘的圈子,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96

第二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基本内涵97

一 “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97

二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100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03

四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05

第三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106

一 “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107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08

三 “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110

四 “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一个新的问题”112

五 “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113

六 “用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既得利益者”不利115

第二章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117

第一节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117

一 从农村到城市的工作重心转移118

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是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119

三 经济建设必须反对资本主义的倾向和冒险主义的倾向121

第二节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122

一 和平消灭资产阶级122

二 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的具体过程124

三 城市工作中的劳资政策和剥削问题127

四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地位和权益128

五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工人与剥削问题129

六 劳资问题中的“左”与右133

七 农村工作中的合作社经济与新富农问题134

八 新富农问题136

九 对农业社会主义的批评以及对农民自发势力的思考138

第三章 陈云的经济思想141

第一节 陈云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141

一 历史背景与任务141

二 根据地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42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财经工作147

一 历史背景147

二 主要内容148

第四章 张闻天的经济思想151

第一节 张闻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51

一 坚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151

二 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构想152

三 农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和平过渡153

第二节 张闻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155

一 国内外历史背景155

二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理论探索156

第五章 邓小平的党建思想158

第一节 邓小平在抗战时期的党建思想158

一 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建立党组织159

二 反对“以党治国”,初步提出党内外监督的民主思想159

三 党政分开159

第二节 初步形成执政党建设思想160

第三节 初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162

一 必须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162

二 正确评价领袖在历史中的作用162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162

四 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发展思路:“猫论”163

第六章 模仿、反思、强化: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165

第一节 “以俄为师”——斯大林模式166

一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历史条件166

二 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168

三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69

第二节 “以苏为鉴”——反思斯大林模式171

一 苏共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推动了“以苏为鉴”思想的提出172

二 苏共二十大成为由全面学习苏联走向反思苏联经验的转折点173

三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起点174

第三节 “反修防修”——斯大林模式180

一 中苏论战严重干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80

二 1964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是由反思走向全面维护斯大林模式的转折点182

三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强化183

第四节 “斯大林模式”强化的原因186

一 未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86

二 未搞清楚“什么是修正主义,什么是教条主义”的问题188

三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肯定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189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193

第一章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3

第一节 领导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思想基础196

一 初步反对“两个凡是”198

二 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驳斥“两个凡是”,倡导“实事求是”199

三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5

四 对思想路线作用认识的深化207

五 领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思想路线拨乱反正209

第二节 领导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211

一 倡导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为党的政治路线213

二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目标216

第三节 领导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常青常新224

一 倡导恢复和健全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原则225

二 倡导恢复群众路线231

三 确立领导干部选拔标准,推动领导干部年轻化233

第四节 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38

一 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239

二 探索和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43

三 领导创立邓小平理论270

第二章 陈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76

第一节 在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拨乱反正方面的贡献276

一 支持邓小平复出276

二 提请中央处理重大历史遗留问题277

三 关注执政党的建设问题277

第二节 陈云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280

一 风格稳健280

二 重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280

三 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86

第三章 江泽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89

第一节 国内政治风波危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之际,江泽民临危受命289

第二节 积极应对各种经济风险,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290

一 成功治理通货膨胀290

二 积极推动经济发展293

三 慎重处理“好”与“快”、“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94

四 全面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95

五 及时做好经济发展风险防范工作,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303

第三节 锐意创新,全面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5

一 面对世界社会主义低潮,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305

二 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307

三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08

第四章 苏东剧变的反思和启示318

第一节 反思的基础:改革成就与思想困惑3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24

第三节 既防“左”,又防右327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332

第五节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35

第六节 关于党的建设339

一 思想建设方面340

二 组织建设方面342

三 党风建设方面344

第四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349

第一章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49

第一节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349

一 催生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背景349

二 60年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354

三 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和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直接时代背景356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意义359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359

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364

三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65

第二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68

第一节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369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主要内容371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和意义375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79

第一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时代背景380

一 当前我国的社会思潮380

二 当前我国的价值观状况381

三 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3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385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38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诞生于新时期3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拓了新思路3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塑造了新农民39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蕴含了新的历史意义398

第五章 创新型国家401

第一节 世界潮流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提出402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403

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的几个重点环节405

第六章 和谐世界:共建共享407

第一节 “和谐世界”思想提出的背景探析408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基础410

第三节 和谐世界:共建共享411

第七章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5

第一节 “后社会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15

一 “后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终结,而是以创造性的方式反思社会主义416

二 “后社会主义”是带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417

三 与资本主义的妥协并非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而是使中国回到历史前进道路上的必要一步419

四 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变革,社会主义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421

第二节 “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22

一 制度扩张和全新商品生产:当代资本主义克服危机的两个基本策略422

二 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消费主义取得文化主导权424

三 苏联解体、乌托邦的意义、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426

四 对于市场经济的社会权力结构,乌托邦的集体理想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428

第三节 “北京共识”视野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30

一 “北京共识”更多地由内部动力决定,而不是靠外国因素推动431

二 “北京共识”的三大定理432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434

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435

后记439

热门推荐